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通河縣推動農村文化建設 小舞臺唱大戲
2009-10-19 06:52:55 來源:東北網  作者:邵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17日訊(記者 邵奇)近年來,通河縣高度重視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在政策引導、資金扶持,人員配備、民間力量發動上進行了有效的探索,使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有了實實在在的載體,一個個功能齊備的農民文化大院,一場場鄉土氣息濃郁的文藝演出,一聲聲發自農民內心的歡笑,見證著通河人用先進文化搶佔農村陣地,構建和諧通河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尤其是去年開展文化立縣工作以來,該縣從實際出發,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文化建設與『千名乾部進農家、服務農民促發展活動』有機結合,充分利用農村文化建設帶頭人的力量參與農村文化建設,開闢了科學發展、駐村促農工作新的載體,使農村文化陣地迅速活躍起來,為加快新農村建設發揮了巨大作用。

  小舞臺唱大戲

  祥順鎮永樂村是該縣旅游局包扶的村子,共有村民1420人。該村距祥順鎮和縣城都比較遠,村民們平時很難看到活生生的文藝演出,更別說親自參與了。包村乾部通過駐村調查發現,村民對文化的需求迫切,參與的積極性高。於是,包村乾部主動找到縣文化館,邀請了專業文藝工作人員幫助該村籌建民間藝術團。當該村村民劉永發得知要在該村建點的消息後,拉住前來輔導的蘭平老師的手,激動的流著淚說:『你們可來了,早就盼著村兒裡能有個文化活動點啊,我們這些文藝活躍分子終於有施展的舞臺了!』該村村民自籌資金近2萬元,購置了鑼鼓、嗩吶等常用樂器和音響設備,沒多久藝術團便成立了,目前,團裡登名造冊的人員就有54人。

  祥順鎮東六方村民間劇團也是近年來農民自發建起來的農村文藝團體,每年他們都利用農閑時間編排節目,吸引了本村和鄰村的眾多農民觀看。截至目前,該劇團已經自辦演出50餘場。今年十一期間,他們還編排了專場文藝節目,在縣裡的江畔大舞臺上演出,得到了全縣人民的好評。

  『一秀咱地通河縣,南靠松花江,北靠鏵子山,黑黑的土地藍藍的天哪;二秀咱地通河縣,樓房整齊路面寬,文明禮貌人人笑開顏哪……』這是近日在通河縣鄉鎮文藝匯演中三站鄉三合村民間藝術團自編自導自演的二人轉《秀通河》,節目得到了縣領導及廣大乾部群眾的好評,多次在縣裡的大型演出中表演,還得到來通檢查指導工作的省、市領導的認可。為進一步繁榮農村文化陣地,幾年來,該縣加大了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三站鄉三合村是個有著濃厚文化底蘊的村子,村裡有許多愛好文藝的村民。憑借這一優勢,該縣宣傳部和三站鄉積極組織運作,投資10餘萬元,平整場地,裝修房屋,購買樂器、音響等設備,在三合村建起了一個比較有規模的農民文化大院,組建起40餘人的民間藝術團,並派縣文化館專業文藝工作者常年指導、培訓。文化大院的成立,極大地活躍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讓村裡有了真正的文藝人。農民曲海君是該村的一位普通農民,平時酷愛文藝,卻遭到家人的反對。他便背著家人寫詩歌、快板,他創作的快板《家鄉美》在該縣文學刊物《大通河文苑》上發表,他還親自登上該縣會展中心大舞臺表演自己創作的快板。家人們對他刮目相看了,讓以往偷偷摸摸搞文藝創作的他挺直了腰杆。

  據三合村黨支部書記聶啟倫介紹說,自從有了文化大院,有了劇團演出,村裡的風氣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打麻將的少了,打架斗毆的少了,喝酒鬧事的少了,閑暇時候,村民們都愛到文化大院溜達溜達,或是扭扭大秧歌,玩玩健身器械,或是到書屋看看圖書,或是看看劇團演員排練節目。最吸引村民的是農閑時候劇團的演出,讓村民不出村就能欣賞到精彩的節目,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有時候,各村的小劇團還互相交流,串場演出,使農村文化陣地更加活躍起來。

  從『送』戲下鄉到『種』文藝進農村

  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是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迫切要求。多年來,該縣為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積極組織縣文工團等文藝團體,開展送戲下鄉活動,受到所到村屯廣大村民的歡迎,有的外村農民為了看縣裡送來的節目,不遠幾十裡趕來,有的提前幾個小時等在演出現場。去年9月的一天傍晚,該縣在烏鴉泡鎮依山村舉辦送戲下鄉演出活動,並通知村民晚飯後看節目。在演員們乘車趕往依山村途中,一輛事故車攔住了去路。由於去依山村的路只有一條,演員們只好等待路邊,直到一個多小時後事故車被拖走,天色已經完全黑了下來。演員們本以為村民們不會等那麼長時間看節目,可到了依山村演出現場一看,近千名村民都等在現場,讓演員們深受感動。僅去年一年,該縣送戲下鄉就達到30餘場次,在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為更好地滿足農民群眾對文化生活需求,去年以來,該縣一改以往單純依靠『送戲下鄉』的形式,在全縣各個鄉鎮、村屯建設文化站和文化大院,積極為農村文化發展培育肥沃的土壤,讓優秀文藝在農村『生根發芽』。該縣濃河鎮文化站是2007年開始建設的、設施和功能比較完備的一個鄉鎮文化站,建築面積400多平方米,總投資50餘萬元。站內設有小劇場、文體活動室、資源共享室、圖書室、辦公室等,燈光、音響、電腦、圖書、乒乓球臺等設施一應俱全,為該鎮群眾開展文化活動創造了有利條件。每逢重大節日及重要紀念日,文化站的小劇場裡便會上演精彩的文藝節目。

  目前,該縣8個鄉鎮都相繼建起了文化大院,吸引和發現了一大批愛好文藝和文學創作的農村文藝人,有力地推動了農村文化大平臺的建設,為繁榮農村文化陣地發揮了巨大作用。該縣縣委宣傳部部長聶俊清介紹說:『我們將把廣大農村熱愛文藝創作的積極分子,通過文化大院等載體培養他們成為農村文藝人纔,把文藝『種』到群眾中去,讓農民成為文藝的享受主體和建設主體。』

  從文藝產品的享受者到生產者,通河縣農民角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目前,在各界共同培育下,文藝種子正逐漸在該縣農村這塊希望的田野上發芽、抽葉、開花。面對新形勢,該縣於今年初適時啟動了以實施文明素質提昇工程、文化陣地建設工程、文化生活繁榮工程、文化精品打造工程、城鄉建設文化品位提高工程、文化事業推進工程等『六大工程』為主要內容的通河縣文化立縣工作,把農村文化陣地建設納入了重要日程,將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站點的建設和農村民間文藝團體的扶持,讓文藝的春風吹遍全縣82個行政村的每個角落,在農村的沃土上紮根、開花、結果,將『農村文化大舞臺』演繹得更加流光溢彩。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