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新聞網訊 據黑龍江日報報道,日前,隨著黑龍江省8條高速公路、 6 條二級公路的交工通車,我省公路建設三年決戰工程初步告捷。這一條條通往幸福、通往未來的大道,不僅灑滿了建設者的汗水,更凝結了無數技術人員在科技上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艱辛。
2008年6月,在三年決戰即將開工之際,交通運輸部正式批復『部省聯合科技支橕黑龍江省公路建設行動計劃』(簡稱『行動計劃』)。據了解,這是交通運輸部第一次在省域范圍內同時集多條公路、多項工程、多個領域、多重技術組織實施的科技示范應用項目,從創意到組織,從專家論證到步入實施,開闢了集行業科技資源強力支橕區域公路建設全新的科技創新模式,使我省道路建設的技術支持和技術創新『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據省交通運輸廳總工程師張景致介紹,我省的地質水文條件十分特殊,季節溫差、晝夜溫差大,最大溫差可達77.6?84.0℃,是我國公路建設條件較為苛刻的地區之一。三江平原的腐殖土、北部地區的島狀凍土等分布較廣,優質築路材料匱乏。路基的水穩定性和凍脹穩定性不足,不均勻沈降變形和凍脹變形降低了道路的使用壽命,凍脹病害相比我國其它地區更為嚴重;我省西南部乾旱少雨,氣溫偏高,路面溫度可達60~70℃,加之重載車輛影響,造成車轍病害嚴重;特別是島狀凍土問題,我省大、小興安嶺地區分布有較廣泛的島狀多年凍土,其狀態不同於青藏地區的多年凍土,呈島狀分布,並處於退化狀態,加之公路建設對地表的破壞,不穩定性進一步增強,融化沈降變形對公路的危害巨大,這些都給我省的公路建設帶來極大困難。同時,具有通用性、概括性的行業標准規范適用於全國地區,但它缺少針對特殊地區的細化條款,技術規范中也沒有體現適合冰雪路面使用的技術指標,這就急需我省研究出與本省地域特點相符的地方標准與規范。
『行動計劃』圍繞『安全、耐久、環保、節約』四大主題,不僅注重緩解和解決公路建設的質量通病和技術難題,同時引進吸收安全、環保、節約等方面的先進技術,推動交通行業由傳統產業向現代交通運輸業轉變,改變行業增長方式,轉變公路建設理念。它以科研成果轉化和關鍵技術攻關為主體,力爭形成一批技術水平高、實踐效果好、應用前景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和典型經驗,引領季節凍土區公路設計、建設與養護領域科技發展方向,並對公路交通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和推廣方式進行積極探索,帶動我省交通科技人纔培養和梯隊建設。
為推動『行動計劃』的施行,省交通運輸廳抓住重點公路工程建設項目處於施工圖設計階段的有利時機,推進科技成果在設計期間前期介入,組織專家提煉、論證適用於季凍區的科研成果,確定其中22項在工程設計中轉化應用,涵蓋路基、路面、橋梁、安全、生態環保5個專業領域。設計期間,他們組織行業專家提供科研成果技術交底和設計難點諮詢,以先進技術為支橕,以前沿理念為引領,適應我省公路建設進度和質量保障要求,突出解決當前設計面臨的技術難點,達到有效提昇設計質量的目的。
采訪中,記者感受到了『站在巨人的肩上』為我省技術創新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路面結構的設計上,首先是在瀝青瑪蹄脂碎石混合料(SMA)應用上,通過部有關專家的諮詢,確定了在齊齊哈爾至甘南高速公路、伊春至綏化高速公路、牡丹江至綏芬河高速公路項目300多公裡上采用SMA,這是一個大的創新和突破。二是在路面的基層結構上,征求專家意見,把所有項目的常規的30cm水泥穩定砂礫(或砂躒+碎石)全部改為36cm水泥穩定級配碎石,這種材料具有高強度,可以提高基層整體強度和承載能力,不易產生裂縫。三是在設計中通過專家諮詢,按照國內先進的做法,將原來的乳化瀝青粘層油變更為改性乳化瀝青粘層油,稀漿封層變更為熱瀝青封層,強化層間粘結作用和整體性能。這些技術措施是多年來我省瀝青路面設計整體改變最大的一次,已在所有重點公路工程項目瀝青路面中應用;在橋面鋪裝上,過去采用傳統手法鋪裝,橋面早期破損比較多,通過行動計劃,采用了國內先進工藝,針對不同的橋型、橋長做了不同結構的設計,重點解決橋面與水泥層的連接問題,極大地改善橋面的使用周期;在橋梁結構設計上,通過預應力梁的優化配束,減少鋼束的張拉噸位,加強大跨徑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的構造鋼筋,該項科研成果已應用在富錦松花江大橋和新建的三座嫩江大橋上。
在談到島狀多年凍土路基時,省交通運輸廳總工程師陳少平說,針對這一世界性的技術難題,專家們吸收了青藏公路的先進技術並結合我省的工程經驗,對凍土多發的伊春至綏化高速公路、綏化至北安高速公路、北安至黑河高速公路反復分析現狀,調整了設計方案,根據凍土深度采取以橋代路、設置復合地基、清除凍土等方案處理,降低凍土融沈和凍脹變形對公路造成的損壞,保證行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