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伊春10月22日訊 十月的小興安嶺,秋高氣爽,景色怡人。在烏馬河林業局伊林經營所125班組,98、99、120、121小班的林地上,一片片身披金黃色的樹苗茁壯挺立,眼前的景象讓參加林改的崔嶺及其家人的心裡感到無比的欣慰。
崔嶺今年45歲,是烏馬河林業局的一名機關乾部。當2006年4月29日我市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第一槌在烏馬河林業局敲響後,從小就生長在大山裡,並夢想有一片自己的青山的他,感到機會來了。於是,他動員遠離家鄉在外地發展的兄弟姐妹集資,共同承包下一塊屬於自己的樹林,結果大家都贊成。2006年6月13日,讓他終生難忘,這天,他一次承包了32.7公頃國有林地,成了家庭林場的主人。
從2006年開始,崔嶺和親屬先後投入7萬餘元,對承包經營的林地進行了整地、營林、撫育等改造,大面積栽植興安落葉松,並讓自己的親屬搬到林地附近擔當護林員,精心管護。每年的『五一』、『十一』假期,崔嶺都是在林地裡度過的。『五一』期間正是樹苗栽植的黃金時間,『十一』又是秋整地的最佳時間,崔嶺起早貪黑地耕耘在林地裡,辛勤的勞動使得原本就很瘦的他顯得更加憔悴了,但他付出的辛苦沒有白費,用汗水換回了一片富有生機的樹林。
經過3年多的努力,現在,他林地裡的樹苗長勢喜人,最高的樹苗快到2米,最小的也有50厘米。自2006年至2009年,崔嶺一家共植樹13萬多株,目前這32.7公頃的疏林地已完全營造完畢,苗木成活率達95%以上。
面對自家林地裡茁壯成長的樹苗,崔嶺滿臉自豪地告訴記者,當初他承包該林地時,林木平均蓄積量每公頃不足11立方米,郁閉度不足0.2。通過植樹造林,預計到了20年後,每公頃蓄積量能達到80立方米以上。崔嶺還算了一筆賬,現在他的林子裡約有13萬棵樹,按每棵樹一年『長』一元錢計算,20年後他的林子就是一筆可觀的收入,這是一座天天『生』錢的綠色銀行。![]() |
上圖為崔嶺在自家的林子察看樹苗的生長情況。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