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新聞網訊 據黑龍江日報報道,我省大部分地區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基礎設施薄弱,水資源匱乏,『靠天吃飯』,農業可持續發展後勁不足;土地條塊分割、分戶經營,糧食生產粗放,投入成本高;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經營體制和投入機制不完善,市場化水平低,依然經受自然和市場所帶來的雙重風險。這些問題成為我省糧食穩定增產、農業持續增效、農民大幅增收的瓶頸。突破這些瓶頸,是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乃至現代農業的關鍵所在。日前,記者來到『肇東市農業開發畝玉米噸糧田項目』區,不覺眼前一亮:這一系列問題都因『開發』而迎刃而解。
田野裡停放著『時鍾式』大型噴灌設施,一天可澆灌農田600畝;玉米地裡高立著的太陽能自動殺蟲燈,每盞可讓60畝地內的害蟲『一掃而光』。地裡的玉米株密個高,每株『一水水』僅有一個棒兒,但個頭比一般的玉米棒快要大上一倍……
這是深秋時節記者在『肇東市五裡明鎮農業綜合開發噸糧田項目區』所看到的景象。『十一』前夕,農業部玉米專家組特來此測產:3萬畝集中經營區平均畝產1112公斤,1000畝科技示范核心區平均畝產1217公斤,刷新我省一季生產、大面積單產噸糧紀錄。
然而,這些還只是表象,更令人欣喜的是由此而產生的深層次變化。
『旱作農業第一田』
這是一塊承載了榮光的土地。
今年6月27日,胡錦濤總書記視察黑龍江時曾來到『肇東市五裡明鎮農業綜合開發噸糧田項目區』,高度稱贊了這個農業開發典型。
田成方、林成網、地耕暄、水源足、路暢通,五裡明鎮噸糧田項目區處處呈現喜人景象。該市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主任楊錫迎介紹,2008年,五裡明鎮開始玉米噸糧田建設,他們以農業開發為紐帶,從破解旱作農業區制約糧食增產的關鍵因素切入,一年時間形成『基礎設施五位一體、技術措施40字要求、經營管理六統一』具有旱作農業區特色的玉米噸田模式,項目區很快成為引領全市及全省糧食高產創建示范區。
五裡明鎮曾有著『龍江產糧第一鎮』的美譽,當年靠的就是水灌,但由於水資源缺乏,又沒有大型農機具,近些年來,玉米畝產始終徘徊在700公斤左右。近兩年,農業開發項目建設覆蓋兩個村、3個自然屯的萬畝玉米噸田示范區,進行井、機、電、林、路配套建設,去年玉米畝產超1000公斤,創全省糧食高產攻關單產紀錄。(下轉第六版)
今年,在省農業開發的支持下,他們進一步擴規模、提標准、上水平,落實噸田面積5萬畝,采取以地串地、反租倒包等方式,實現了集中連片規模經營,實行了統一整地、統一施肥、統一機播、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獲、統一銷售『六統一』管理模式。同時,推廣了『深松整地、選用良種、離子包衣、配方施肥、精點密植、濾水機播、節水灌溉、化學防控、防螟促熟、早種機收』40字噸糧田模式,軟硬件齊備,被有關部門稱為我省『旱作農業第一田』。5萬畝項目區今年可實現糧食總產5000萬公斤,比高產創建前增長1250萬公斤,僅玉米一項戶均增收5000元。
目前,該市規劃到2011年建設開發『50萬畝噸糧田項目工程』,屆時將新增糧食產能1.25億公斤,相當於再造一個20萬畝的產糧大鎮。
記者手記:資料表明,我省2005年~2007年三年糧食平均畝產只有247.75公斤,比世界同緯度發達國家和地區低100多公斤,這也正是我省糧食增產的潛力所在。挖掘潛力,以『發展現代農業為方向,以科技為支橕,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保證,以機制創新為動力,加快中低產田改造為目標』的農業綜合開發,應該說不失為一項最優選擇。
『集成』使農業提檔昇級
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肇東五裡明鎮噸糧田項目建設加快了農業現代化進程。
他們整合資金集中武裝基礎設施,投資561萬元新打井深80米以上抗旱水源井25眼,噴灌設備20臺套;購置大型農機具……而且通過實施水利化、農機化、科技化、產業化建設,使噸田區現代農業發展格局進一步形成,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項目區采用大型農機具深松整地、機械點播,進行測土配方施肥,在苗期、拔節期、灌漿期遇旱統一灌溉,在糧食最佳成熟期統一收獲,還與該市中糧集團等玉米加工企業實行訂單生產,以高出市場價格進行銷售。
為把玉米標准化生產『40字』技術模式轉化為噸田實踐,項目區組織省市科技人員駐村服務,進行系統培訓,關鍵農時季節專家和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實現了與農民零距離接觸。『噸田區』建設制定了10項生產操作標准,從產前的生產資料供應,到產中的每個技術服務環節,再到產後的農產品儲運,均嚴格規范操作。
通過先進科技綜合組裝配套、經營管理科學高效,肇東突破性地實現了五裡明鎮大面積玉米噸田建設。按此模式,其『50萬畝噸糧田項目工程』中的引松灌溉工程、農機合作社工程、大型噴灌設施工程已在緊鑼密鼓進行。
記者手記:集成現代農業科技是大力提高糧食產能的根本措施,是提高土地集約化、規模化、標准化生產水平所必須。發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也只有像肇東一樣堅持用現代設施武裝農業,從農機到農藝,從良種到良法,從深松整地到農田灌溉等各個環節均堅持標准,高效運作;如此農業方能從傳統到現代,提檔昇級。
創新使種田農民變『股民』
肇東市五裡明鎮的很多農民如今成了『甩手掌櫃』。在村民自願參與的前提下,今年3萬畝土地實現了集中經營,擁有這些土地的農民以地入股,不僅可獲保底收入,還可獲得分紅和勞務收入。
於林堂,東昇村的地道農民,快70歲了,全家7口人25畝地。2008年末他以土地入股,成了『新型』農民,由於項目區統一管理,他的地過去畝產550公斤左右,今年能翻番達到1000公斤以上。兒子、兒媳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外出打工,一年最低能賺2萬元。『太好了,集中經營,成本低效益高,俺家的25畝地原來也就5000元,現在能收入8250元,還不算年底分紅。』於老漢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
楊錫迎介紹,肇東市以農業開發噸田項目為引領,把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轉變鄉鎮政府職能、加強村級組織建設緊密結合,建立了『鄉鎮政府引領+村級組織牽頭+黨員乾部帶頭+農民自願參與』的組織模式。本著農民零風險入社、最大限度讓利於民的原則,合作社建立了收入保底、盈利分紅、風險保障、權益保障四項惠民機制。農民以土地入股,按畝獲得保底收入,農民土地基本收益不降低;合作社盈利部分的60%,按農民股份進行分紅;其餘部分為合作社公積金、公益金和風險金;堅持入社自願、退社自由的原則,保障入股農民享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繼續享受國家糧食直補、綜合補貼等各項惠農政策。
新的運行機制帶來新的變化,嘗到甜頭的農民紛紛要求『入社』,五裡明鎮入社農民由去年的366戶增加到1270戶。而且,土地流轉之後,絕大多數農民從事畜牧養殖、務工經商和勞務輸出,實現了多渠道增收。據統計,2008年五裡明鎮入社農民人均收入達到6200元,高出當地1000元。
記者手記:農戶分散經營,規模效益差,參與市場和抵御風險能力低。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創新農業組織形式,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肇東市通過農業開發從體制機制層面率先破題,『轉換』農民身份,土地規模經營,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可謂真正實現了『糧食穩定增產、農業持續增效、農民大幅增收』。這一系列變化,使人欣喜之餘,給人更多的還是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