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3日訊 近年來,哈爾濱人一面享受著城市建設快速發展帶來的種種變化,同時也不得不面對一個遺憾的現實———老建築頻遭破壞、保護不力。隨著一部更加完善的《哈爾濱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提請省人大批准,老建築的保護問題再次成為關心冰城歷史文化遺存的市民們熱議的話題。昨日,記者走訪哈爾濱市南崗、道裡、道外等區10餘處保護建築發現,老建築遭破損等問題仍嚴重存在。
吉林街52號(原捷克領事館、古典主義建築風格)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吉林街52號,該樓共3層,外牆顏色為土黃色,在樓體正面,一個非常醒目的黑色銘牌標明:『二類保護建築』,原為捷克領事館,建於1905年以前,磚木結構,屬古典主義建築風格。該樓的窗戶已經被換成了普通塑鋼窗,樓體上層保留了原有的米黃色,下層卻變成了灰白色,頂層還接出了一個小涼臺,與整棟樓的感覺格格不入,十分紮眼。
紅軍街124號(折中主義建築風格)
位於紅軍街124號的小樓也是一座『二類保護建築』,其外牆上的銘牌刻著:『1921年竣工,磚石結構,折中主義建築風格』。如今,這棟小樓已被一些商家瓜分得支離破碎,從紅軍街118號至124號分別為『亞聯便民繳費廳』、『天天數碼衝印』、『新新娘婚紗攝影』和『匯豐照相機』。米黃色調的小樓被涂改成多種顏色,樓體部分外牆被損毀,外牆上還加建了雨搭、廣告牌、霓虹燈等。
阿什河街63號、65號(折中主義建築風格)
阿什河街63號、65號都是二類保護建築,屬折衷主義建築風格,建於上世紀20年代。63號樓的一層窗戶已被商服改為塑鋼窗,而65號的院內除了多處窗戶被改成塑鋼窗之外,外牆原有的米黃色也有大片被涂改成灰色。
南頭道街25號至29號(中華巴洛克建築風格)
二類保護建築的南頭道街29號小樓現在只剩下框架,底層被釘上了木板,其樓體外牆精細雕琢的繁瑣花紋圖案、栩栩如生的人物,依然能令人感受到其曾有的輝煌。該街25號至29號都是具有明顯中華巴洛克風格的二層建築,外牆被商家重新粉刷,顏色與二層完全不同。這兩處只是靖宇街一帶保護建築『境遇』的一個縮影,這裡的建築要麼外牆立面材質和顏色被改變,要麼內部結構做了變動。
新聞鏈接
《哈爾濱市保護建築和保護街區條例》第三章第十九條規定:(一)一類保護建築,不改變建築原有的立面造型、表面材質、色調、結構體系、平面布局和室內裝飾;(二)二類保護建築,不改變建築原有的立面造型、表面材質、色調、主要平面布局和部分有特色的室內裝飾;(三)三類保護建築,不改變建築原有的立面造型、表面材質、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