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自清代入關以後,在文學和藝術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
清代的滿族作家有數百人之多,這在過去是鮮為人知的。他們在詩詞文賦、小說戲曲方面都有上乘的表現。從清初開始滿族文學家就開始湧現,詩壇上有名的有鄂貌圖、岳端、博爾都、賽爾赫、文昭等等。詞壇上的納蘭性德被稱為『清初第一詞人』,他的詞以『真切』勝人一籌,其詞作《飲水集》在清代,乃至現代都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清代中期,滿族文學發展更為繁榮,作家作品大量湧現,形成了獨立的文學風格和文學力量。詩壇上出現了敦誠、永忠、鐵保等一大批詩歌名家。
詞壇上女詞人顧太清(西林春)聲名遠播,她的詞集《東海漁歌》受到了很高的評價。在八旗詞人中有『男中成容若(納蘭性德,字容若),女中太清春(顧太清名春)』之譽。在小說中,曹雪芹的《紅樓夢》、文康的《兒女英雄傳》都是家喻戶曉的作品,在中國小說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和邦額的短篇文言小說《夜譚隨錄》,也是清代小說中的重要作品。另外還出現了大量滿文翻譯作品,成為滿漢文化交流的成果。出現了散文名家麟慶,他的《鴻雪因緣圖記》以散文形式記述一生的經歷、思想,別具一格。
在清代滿族不僅創造了燦爛的滿族文學,而且對整個中國文學的繁榮發展也做出了貢獻。
在書法方面,在清代的滿族同樣湧現出眾多的名家。如康熙、乾隆都善書法。成親王永瑆、吏部尚書鐵保,都是當時第一流的書法家。另外如吞珠、圖清格、英和、如山等人的書法也都得到社會的公認。
在繪畫方面,名家更多。宗室中如慎郡王允禧、質親王永王容?,還有赫奕、黑壽、莽鵠立、西密揚阿、阿爾稗、慶保、耆齡、文祥等等,在繪畫界都享有盛譽。自漢軍旗人高其佩首創指頭畫後,滿族指頭畫名家不勝其數,成為當時指頭畫派的主力軍。繪畫方面最著名的是唐岱,他曾被康熙賜為『畫狀元』,著有《繪事發微》一書。布顏圖的聲名也很大,他的畫重視章法,簡而能厚,著有《畫學心法》。
滿族的文學書畫成就影響深遠,至今仍為人們所重視。自清代以後,特別是解放50年來,湧現出一大批著名的滿族文學家和書畫家。尤其是在遼寧省滿族發祥地,繼承和發展了滿族書畫傳統,至今在民間盛行濃厚的書畫欣賞風氣。如岫岩滿族自治縣的滿族農民畫與剪紙,北寧市滿族聚居區的楹聯及書法都在全國聲名卓著,多次在全國獲獎,在中國民族書畫藝術中佔有重要位置。
在藝術方面,滿族歌舞也獨具特色。滿族歌舞早期比較簡單,主要形式是舉一手於額,反一袖於背,盤旋作勢,眾人以唱『空齊』配合,謂之『空齊曲』,這種舞蹈稱為『莽式』。在莽式舞中比較復雜的則糅進了各種動物的動作。在民間還有《笊籬姑姑舞》、《太平鼓》等舞蹈。清初以來,滿族秧歌盛行。滿族秧歌是吸取了漢族秧歌的形式發展起來的,但秧歌的人物和動作已經鮮明地滿族化。隊中增加了反穿皮襖、身挎串鈴、手持鞭子和身著八旗官員服飾的人物,人物動作增加了鷹、虎、熊、蟒等動物姿態。
另外,滿族秧歌中還有滿族特有的對刀把、碰肩、抱腰等數十種禮節動作。滿族秧歌形成之後,在群眾中廣泛流傳,年節之際各村都組織秧歌隊,成為滿族群眾娛樂的重要形式。近年來,農村改革開放,滿族秧歌又進行了新的發展改革,從內容到形式更加豐富,因而在群眾中也更加流行。滿族宮廷舞蹈主要有揚烈舞和喜起舞兩種,這兩種舞蹈用於盛大典禮中,是從民間原始舞蹈中移植加工而成的。現在多用於戲劇表演之中。
滿族戲曲中,有扶餘滿族戲、寧古塔滿族戲等,『八角鼓』也曾在滿族中一度流行。八角鼓形為八邊形,蒙蟒皮,七個邊每邊有銅環,另一個邊下拴一長穗,可彈、搓、搖,作為唱曲的伴奏樂器。
八旗創造的子弟書影響最大,又稱為"八旗子弟書",是一種曲藝演唱形式,盛行於北京和沈陽,滿族人創作出許多曲藝節目,對其他曲藝尤其是大鼓的形成發展有深刻影響。另外,滿族對京劇的形成和發展也做出了重要貢獻,湧現出一批著名的劇作家和表演藝術家。
剪紙
過年過節。滿族喜歡貼窗花。用各種彩紙剪成各種鳥獸花卉,古今人物,貼在窗戶上,栩栩如生,充滿活力。還有另外一種剪紙藝術,就是掛箋,或稱掛錢。過春節時,家家戶戶用五色彩紙,剪成長約40厘米,寬約25厘米不等的紙塊,中間髏刻雲紋字畫,如豐、壽、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頭,懸掛於門窗橫額、室內大梁等處,五彩繽紛,喜氣洋洋。最早掛箋是祭祖場所的裝飾品,一般都是單數。傳聞自家宗族祖先是從長白山幾道溝來的就掛幾張。黑龍江寧安、海倫等地的剪紙藝術在全國藝壇上享有盛譽。
滿戲
滿族戲曲劇種。又名『八角鼓戲』。由滿族曲藝八角鼓發展而來。滿族先民在騎射漁獵之暇圍在篝火旁,邊說邊唱邊舞,並扣擊自制八角鼓相和,娛其情志,逐步形成說、唱、舞相結合的藝術形式。清兵入關後,八角鼓和洋琴、琵琶、四弦、鑼鼓等配合,吸收諸宮調、雜劇及各地民歌、小曲,形成牌子曲劇。多演唱歷史和民間故事。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於1952年成立八角鼓劇團,上演關潤霞編演的《對菱花》。1955年,在內蒙古第一屆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戲劇觀摩會上,正式命名為滿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