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鮮卑分裂
在西晉時期鮮卑分為三大支部。
東鮮卑
東部有段部、慕容部、宇文部等。
其中段部被羯人的後趙擊潰,融入中原。有人認為該部與宋朝時期的大理段氏有關。
慕容部的慕容皝創立大燕國,史稱前燕。前燕能臣慕容恪死後衰落,慕容昧(字景茂)為王時亡於氐人苻氏的前秦。慕容恪的弟弟慕容垂降前秦。384年,在前秦淝水之戰敗於東晉之後,慕容垂復國建立燕國,史稱後燕。後來後燕被鮮卑拓跋氏的北魏擊潰。後燕慕容德成立南燕。南燕也被北魏所滅。(慕容皝、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等人均在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出現在虛構人物『慕容復』的『大燕皇族世系表』中。)
宇文部與高句麗通好,但敗給了慕容皝的前燕。之後南北朝時期宇文氏篡西魏成立北周。北周後為外戚楊堅所篡,成立隋朝。宇文部落中的迭刺部後來是契丹創始時期的『契丹八部』之一。
北鮮卑
北部,有著名的拓跋部,以及與其多次交戰的柔然。
386年,代國後代拓跋珪自稱代王,建立北魏。北魏後來統一中國北方,在南北朝初期與南朝對立。北魏後分裂為東魏和西魏,之後分別被北齊和北周所代替。
柔然與南北朝時期統治中原北方的北魏拓拔氏多次交戰。柔然被突厥系民族擊敗後,分為南北兩支。柔然的南支逃到遼河上游,成為契丹人的祖先之一。北支逃到雅布洛諾夫山脈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是室韋的祖先。室韋是蒙古人的祖先之一。參見柔然。
西鮮卑
慕容皝的哥哥率部從東北遷到青海東部,稱為吐谷渾。吐谷渾在鼎盛時期佔據現青海、甘肅、新疆南部、四川西部。663年(唐龍朔三年),吐蕃攻佔吐谷渾全境,吐谷渾滅亡。
鮮卑與匈奴混血後代稱為鐵弗人。鐵弗人赫連勃勃成立夏國。參見匈奴。
在陰山以北,鮮卑與敕勒融合形成乞伏部。383年,前秦的乞伏國仁在淝水之戰之後造反,後在現甘肅榆中成立秦國,史稱西秦。400年,西秦被羌人姚氏的後秦擊敗,乞伏乾歸投奔南涼。409年乞伏乾歸重建西秦。431年西秦被赫連氏的夏國所滅。
禿發氏與拓跋同源。397年,後涼的禿發烏孤叛變獨立,建立南涼。414年南涼滅於乞伏的西秦,禿發部人投奔北魏,被賜姓『源』。
2.今天的鮮卑族
錫伯族是古代鮮卑人的後裔。鮮卑最初游牧於大興安嶺東麓,世代以狩獵、捕魚為生。16世紀編入蒙古『八旗』後,其社會組織發生了急劇變化,生產上轉入穩定的農業經濟。18世紀中葉,清政府為鞏固西北邊防,將部分錫伯族遷往新疆,爾後這些錫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開拓了自己的第二故鄉。
『錫伯』是本民族的自稱。口語稱siwe,書面語稱sibe。歷史上有『須卜』、『室韋』、『失韋』、『失比』、『西伯』、『席伯』、『席北』、『史伯』、『錫窩』等不同譯音,都是siwe的同音異寫。錫伯族的祖先是東胡系的拓跋鮮卑。早在東漢以前就活動在大興安嶺北段以『嘎善洞』為中心的地帶,以『畜牧遷徙,射獵為業』。公元48年以後從大興安嶺遷移到呼倫貝爾地區。此後又往南遷徙。386年,拓跋鮮卑的大部分進入中原,建立北魏政權,而另一部分以『室韋』為號,在嫩江左岸的綽爾河、洮兒河等河流域活動,其中的一部分室韋成為錫伯族的祖先。
在唐代,綽爾河流域的錫伯族先祖歸屬於唐。遼代,受契丹統治,多數人開始從事農業。遼亡金興,錫伯族先祖又處在女真統治之下。元代,開始被蒙古族統治。元、明至清初,錫伯族處在蒙古兀良哈三衛中的福餘衛的統轄之下。1593年,錫伯族出兵隨科爾沁、葉赫、哈達等組成九部聯軍(3萬人馬),與努爾哈赤交戰兵敗,從此,錫伯族開始部分地歸屬滿洲。1636-1648年間,錫伯族軍民同科爾沁蒙古一起被清政府編入旗兵,成為蒙古八旗的一部分。1692年科爾沁蒙古統治者將所屬錫伯族軍民進獻給清政府,從此錫伯族擺脫了蒙古統治階級的統治,開始被滿族統治階級控制,並被編入滿洲八旗,移防黑龍江、吉林各地。1764年,清政府為了加強伊犁地區的駐防力量,抽調3000多名錫伯族軍民遷徙到伊犁。從此,錫伯族形成了東西分居、小聚居大分散的局面。
錫伯族軍民遷到察布查爾地區後,一直擔負著屯墾戍邊的繁重任務。從1765年組成錫伯營到伊犁辛亥革命,錫伯族一直是戰時從征,平時生產,過著准軍事化的生活。200多年來,為保衛邊疆、平定內亂、抵御外侮、建設邊陲做出了很大貢獻。察布查爾錫伯族長期以來保持著自己的傳統文化與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