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老鄂倫春人生活場景
大興安嶺方圓20多萬平方公裡,倚北橫跨內蒙古和黑龍江的不盡綠海。記者一行在綠海馳騁10日,宛若飄蕩在茫茫大海一樣,幾乎找不到邊。
7月18日,我們從北極村所在的漠河縣,看到23時纔晚霞褪盡,又是急驟的一陣山林雨。洗卻終日勞累和風塵,這纔登上到加格達奇去的快車。450公裡的林海夜路,伴隨著車輪聲、松濤聲,給人的感覺,到加格達奇,到鄂倫春自治旗,是神聖,是尋根!
加格達奇,在鄂倫春自治旗的地理中心,目前是黑龍江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的首腦,是一處行署所在地,也是新市區。我們搭乘一輛紅色的士,穿行艷陽林海,30幾公裡就到了鄂倫春自治旗所在地阿裡河鎮。
從1951年成立全國第一少數民族旗後,諸如阿裡河、畢拉河、加格達奇、甘河等林業局、林管局的古老而新奇的地名,開始在神州唱響。其中,最響的還是鄂倫春。以致2001年寒冬的包頭之夜,人民日報總編輯、現任社長的王晨同志,席間還念念不忘那首『高高的興安嶺』神州絕唱,期望記者深入大興安嶺采風。
我們到了神馳已久的鄂倫春自治旗,旗委、旗政府、各林業局敞開胸懷,讓我們找到了大興安嶺之魂。
相思谷原始林風景區,位於內蒙古大興安嶺鄂倫春自治旗境內的奎勒河畔,隸屬於內蒙古阿裡河林業局,總面積10.75平方公裡。在這塊遼闊的沃土上,曾經養育了越萬裡長城、跨九曲黃河,建立我國第一個少數民族封建王朝的北魏拓拔鮮卑,和以馬上勁旅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族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先祖們。
據了解,相思谷成名於公元二世紀中葉。相傳當時居住在大澤(達賚湖)一代的鮮卑族部落大酋長潔汾率領部落第二次南遷前,回石室祖廟(嘎仙洞)祭祖中,途經此山谷,在山坡一石旁巧遇天女相思,兩人一見鍾情,便以石為媒,當場完婚。事後天女相思囑咐潔汾:明年此日石旁相會。一年後,潔汾到此看石上放一男嬰,男嬰下壓一布條,告知:此嬰好好善養,世為帝王。這一男嬰便是威振北方、統長江以北的北魏開國帝王五世祖力微。潔汾為了感謝天女相思,便把此山谷賜名為相思谷,並告知後人永遠看護。
相思谷原始林風景區,現擁有7.2平方公裡的原始林,屬我國東北東部溫帶針闊混交林區域和大興安嶺寒溫帶針葉林區域之間的過渡帶。因特殊的水熱條件和多樣性的地貌,生長棲息著興安落葉松、白樺、赤揚、鑽天柳、黃芩、百合、杜鵑、猴頭、紫貂、馬鹿、黑嘴松雞、丹頂鶴、鴛鴦等1000多種特定而豐富的野生動植物,其蜿蜒曲折、順谷而下的奎勒河(屈利水)早在《魏書·失韋傳》中便有記載。
大興安嶺之根在嘎仙洞
我們在大興安嶺鄂倫春自治旗的第二收獲,就是找到了大興安嶺之根。
座落在大興安嶺伊勒呼裡大山腳下的古鮮卑石室祖廟——『嘎仙洞』,初睹偉容,便有新的奇妙的收獲及感受。
伴著和煦、溫馨、松脂般的芳香,我們站在洞口前昔日古鮮卑部落大酋長的點將臺上,眺望群山峻嶺、俯視樹木眾生、聆聽溪流淙淙,懷古之情油然而生。
學過中國歷史和地理的人都知道,根據民族生態系統的不同特點,經史學界專家考證,我國歷史發展分為中原地區農業先進的漢族、南方農耕民族、北方游牧民族及游獵民族3個發展系統。我國北方最大的山脈,是坐落在大興安嶺的伊勒呼裡山脈,大興安嶺是我國最大的國有林區,素有『綠色寶庫』之稱,自遠古以來就是游獵民族的天然王國。在大興安嶺腹地及周邊地區,現已發現出土約距今2萬多年的紮賚諾爾人化石,1.2萬年前石器時代的文化層,古鮮卑石室祖廟,黑山頭古城等古人類及文化遺址。據考證及資料證明:北方游獵民族的主體實為大興安嶺北部原始森林及其中的游獵民族。
大興安嶺南北長1400公裡、東西寬約300公裡、林地面積近16萬進平方公裡、海拔高度在800至1700米之間,以其獨特的氣候、地域,豐富的森林、動植物、礦產資源屹立於祖國的北疆.
自遠古蠻荒以來,這裡先後養育了鮮卑、烏恆、室韋、蒙古室韋、兀良哈、索倫諸部,以及至今仍聚居在這裡的鄂倫春、鄂溫克及其他現從事林業生產建設、保護森林資源及野生動物的諸民族。在中華歷史紀元上留下光輝燦爛的一筆,橫掃群雄、問鼎中原、促進各民族大融合,建立封建王朝的3個少數民族先祖,均生息繁衍在大興安嶺及其周邊地區。嘎仙洞則是在大興安嶺生息近百代,於公元前一世紀南遷,走出森林,入主中原,崇拜馴鹿圖騰,以馴鹿棲息地域命山名(其稱現大興安嶺為大鮮卑山),以後又以山命族名,建立我國第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封建王朝的北魏拓拔鮮卑人的石室祖廟。
關於嘎仙洞的始源,史書中有這樣的記載。《書·堯典》中雲:『堯命和叔,宅於朔方,曰幽都』。《魏書·序記》中說:『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後,世為君長,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再據我國第一部地理書《山海經·海內經》等史料記載,經史學界推斷和考證:嘎仙洞原是黃帝的孫子堯帝為受封北土的和叔在大鮮卑山(大興安嶺)腹地依山傍水鑿的住室(即:幽都),古鮮卑人乃是昌意少子和的臣民,和的後人世代繼襲為部落大酋長之職。嘎仙系世代居住在大興安嶺綽爾河下游的古鮮卑後裔錫伯族的語言,意為親生的故鄉,後被生活在大興安嶺腹地的鄂倫春人順稱下來。
大鮮卑山之後是大興安嶺人
在鄂倫春自治旗短暫的采訪期間,記者夢裡尋他千百度,終於在7月21日,依次見到鄂倫春族的後裔、達斡爾的後裔。這裡有30萬人口,不僅有內蒙古各族人民,還有黑龍江開發建設的加格達奇區。兩省區的大興安嶺人,雖說除西藏人還沒有來這裡外,全國各地人都有。
鄂倫春簡介上有一首詩雲:朝陽總是從東方昇起,無論松柏的影子有多長,它總是和根連在一起。無論你來自地北抑或天南
我們的心總是和你連在一起。
這首詩,表達了這裡只有2055個鄂倫春人的博大胸懷。席間,記者和旗委副書記張洪岩聊起鄂倫春的豐富林水礦資源,這位纔41歲的領導乾部,盡管新從紮蘭屯副市長崗位上調過來,但是,領著妻子就在鄂倫春的山林裡安下家來。他說:『盡管資源是國家的是民族的,但是開發和保護是歷史的。大鮮卑人把豐厚的林區資源,留給了今天的大興安嶺人,鄂倫春有大興安嶺、大鮮卑人的古老胸懷,我們相信林地兩方,會把老祖宗留下的資源,實現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特別是今天見到人民日報記者深入深山老林,歌頌我們鄂倫春,我覺得鄂倫春人一下高大起來了。』
『高高的興安嶺,一片大山林』。但是,今天的山林裡,不僅住著勇敢的鄂倫春,更多的,是住著勇敢的大興安嶺人。

外國朋友追尋大鮮卑山

鮮卑人古老石室——嘎仙洞

位於鄂倫春自治旗的相思谷完婚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