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搜 索
鮮卑人物:魏孝文帝--拓跋宏
2009-10-28 15:59:53 來源: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拓跋宏,復姓拓跋,名宏,是北魏王朝自拓跋王圭以後的第六個皇帝,即魏孝文帝。他在皇興元年(公元467年)八月,出生於平城皇宮之內,其父獻文帝非常高興,因喜生貴子而大赦天下。拓跋宏三歲時,被立為皇太子,母親李夫人按照北魏"皇妃生子立為太子則被賜死"的規定,身遭厄運。拓跋宏在宮中奴婢撫養之下,自幼聰明,秉性孝謹,四歲時,就懂得為父親吸吮膿瘡,深受世人稱贊,皇興四年(公元470年)六月,二十三歲的獻文帝在永安殿暴崩,馮太後於延興元年(公元471年)輔佐拓跋宏臨朝聽政。在此期間,頒行了俸祿制、三長制和均田制:

  俸祿制--因北魏初年吏治混亂,官吏以自籌俸祿為名任意敲詐百姓、魚肉鄉民,故而規定官吏俸祿由政府統一籌集、分發,官吏不得自籌。

  三長制--五家為一鄰,五鄰為一裡,五裡為一黨,分別設置鄰長、裡長、黨長。三長制是為取代宗主督護制而建立的的基層行政組織,有利於中央集權。

  均田制一-凡十五歲以上的男女都可以向國家領取耕種的土地,男子一人可領取露田(荒地)四十畝,桑田二十畝,女子可領取露田二十畝。桑田為私田,也稱永業田,死後可傳給子孫。露田不能買賣,死後歸還官府。

  這些針對當時弊政的政治改革,有利於鞏固北魏的統治,對安定社會環境,推動經濟發展方面,是有進步意義的。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太皇太後馮氏駕崩,拓跋宏開始親政。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拓跋宏為了擺脫鮮卑保守勢力的影響,加強對中原地區的控制,決定遷都洛陽。事先他曾了解,以前北魏歷代王朝,也曾多次議論遷都洛陽。但都因為遭到鮮卑貴族保守勢力的反對而被擱置了。因此這次遷都,他決意秘而不宣,召集群臣,聲稱要調集大軍南征。於是拓跋宏全副戎裝,率領三十萬人馬從平城出發,渡過黃河,進駐洛陽。有一天,文武百官司紛紛跪在馬前,叩頭諫止南征,有個鮮卑貴族拓跋休聲淚俱下,苦苦哀求不要南證,並訴說以前北魏軍隊南征時,在淮河岸邊屢遭慘敗,屍體堆積如山的教訓。拓跋宏聽罷以後,改換怒容地對群臣說:"這次南征,興師動眾,不可勞而無功。不南征,便遷都。列位愛卿可以表示意見,贊成遷都的站在左邊,贊成南征的站在邊。"多少年來,文武百官一提起南征,都嚇得魂飛魄散,盡管心裡不太贊成遷都,但在選擇南征和遷都兩件事中,自然要避重就輕,選擇後者。因此,都不謀而合地站到左邊。乾是,這些人都中了拓跋宏之巧計,大軍便停駐洛陽,勝地完成遷都夙願。

  遷都洛陽以後,鮮卑貴族穆泰、陸叡陰謀在平城另立朝廷,同洛陽分庭抗禮;大太子拓跋恂在勢力的慫恿下,密圖從洛陽逃回平城參加叛亂,但拓跋宏的改革已深入人心,叛亂者很快就被平息,太子拓跋恂被廢,並被賜死。此番從平城遷到洛陽的人口約有百萬,均稱"代遷戶"。朝廷頒旨規定:"代遷戶"一律改為洛陽籍貫,死後要葬在洛陽北邙山。用漢服代替鮮卑服,朝中禁用鮮卑語,並改鮮卑姓不漢姓,皇室原姓拓跋改姓元,其丘穆陵氏改姓穆、步六孤氏改姓陸、賀賴氏改姓賀、獨孤氏改姓劉、賀樓氏收姓樓、忽忸於氏改姓於、紇奚氏改姓嵇、尉遲氏改姓尉,合稱八姓。提倡鮮卑貴族同漢人士族通婚,拓跋宏自己就娶了崔、盧、鄭、王四姓的女子做正妻,並把幾個公主都嫁給漢族大姓,僅范陽盧氏一家就娶了三位公主。

  孝文帝拓跋宏的一系列改革,推動了北魏王朝政治和經濟的向前發展,促進了鮮卑族同漢族的融合,使得鮮卑族進一步漢化。因此魏孝文帝可稱為是鮮卑驕子,是個開明君主,在各個民族融合,互學先進經驗,推動歷史發展方面,做過很大貢獻。

責任編輯:呂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