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生活資訊
搜 索
黑龍江眼角膜零庫存面對6000人需求 角膜移植要等60年
2009-11-01 07:18:30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葉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1日訊 目前,黑龍江省眼庫的眼角膜庫存為零,全省各地卻有6000多人焦急地等待做眼角膜移植手術。而現實情況是,每年全省進行眼角膜捐贈的只有100人左右,按照這個數字來計算,目前排在最後一名的患者等到有眼角膜捐贈者時,需要的時間是60年。

  這種等待光明需要60年的遺體眼角膜捐獻尷尬現狀,隨著《黑龍江省遺體和眼角膜捐獻條例(草案)》10月提交省人大常委會審議,將使得急切盼望光明的眼病患者們有望早日重見天日。

  無私的奉獻有法可依

  省衛生廳有關負責人指出,目前全省每年大約需要遺體1500例,但從2000年至今只實現捐獻63例。而目前,黑龍江省約有因眼角膜致盲患者2萬餘人,其中,多數是可以通過角膜移植手術重獲光明的。據介紹,黑龍江省眼庫成立10年來,至今成功進行眼角膜移植手術僅400例左右。雖然影響遺體和眼角膜捐獻的原因很多,但沒有法律依據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在短期國家不能出臺相關法律和行政法規的情況下,制定這部地方性法規十分必要。

  《條例》規定,遺體和眼角膜捐獻應當遵循自願、無償的原則。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可以捐獻遺體和眼角膜。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捐獻遺體和眼角膜的,應征得其監護人的書面同意。縣級以上紅十字會依法承擔遺體和眼角膜捐獻登記工作。

  《條例》體現了鼓勵遺體和眼角膜捐獻行為,方便百姓進行捐獻登記的原則。還明確了保密義務,捐獻人在捐獻登記表中注明需要保密的事項以及個人隱私,登記機構和接受機構應當予以保密。為體現自願原則,允許捐獻人改變捐獻意願,如捐獻人有變更意願,登記機構當及時變更或者撤銷登記。眼角膜捐獻人的近親屬臨床使用眼角膜可以按照省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享受一定的醫療優惠。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改變遺體和眼角膜的用途,不得以任何形式買賣捐獻的遺體和眼角膜,不得將捐獻的遺體和眼角膜用於商業活動。

  將為遺體捐獻者立碑

  『生命,因短暫和僅有一次而顯得更為寶貴,然而,這裡的人卻戰勝了短暫,使生命的價值得以昇華,獲得了永恆……』這是我國最早為遺體捐獻者建紀念碑的上海福壽園紅十字遺體捐獻者紀念園前的銘文。當捐獻者的遺體不復存在時,親人祭奠時就可以到這裡寄托哀思。

  『親愛的爸爸,我帶來了你最愛吃的紅薯,雖然你的遺體已消失,但你奉獻的精神卻時時教育著我,督促我成長為一個有用於社會的人。』剛剛大學畢業的趙炎這樣在網上留下了他對把遺體捐獻出來的父親的哀思。幾年前他親自為父親創建了網上紀念館,這樣每當他想念父親的時候,便把濃濃的相思,化作句句的問候,在網絡祭奠平臺向父親訴說。

  遺體捐獻後,去哪裡祭奠?這是很多遺體捐獻者家屬面臨的問題。記者從市紅十字會了解到,目前哈爾濱市正在為遺體捐獻者選址設立紀念碑。近年來,繼我國最早為遺體捐獻者建紀念碑的上海之後,又有全國最大的遺體捐獻紀念園在烏魯木齊市九龍生態園正式揭碑,此後武漢市也新建了遺體捐獻紀念園……據了解,一些城市的紀念碑建在市區公園內,不但給捐獻者家屬提供一個情感寄托之地,更成為推動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道風景。

  捐遺體不等於捐器官

  幾個月前,哈爾濱市南崗區燎原社區下崗再就業人員王金萍在南崗區公證處莊嚴地簽下了遺體捐贈公證書。

  她告訴記者,這麼多年來,她的下崗再就業之路充滿了政府的扶持和社會上眾多熱心人士的幫助,這讓她想以更好的方式回報社會,於是她決定捐贈遺體。

  王金萍告訴記者,開始她認為捐遺體自然包括捐器官。但簽訂了遺體捐贈書後,有人提醒她捐贈遺體不等於捐贈器官。有數據顯示,全國每年約150萬人需移植肝腎等大器官,但從2003年到今年5月,僅有130位逝世後捐獻大器官。在我國,捐器官和捐遺體是兩碼事。兩者的接收單位、申請程序都不同。

  市紅十字會有關人員告訴王金萍,『醫學院接收遺體,用於醫學教學、科研;醫院接收器官,用於救死扶傷。』這句提醒讓王金萍決定下一步再找有關部門簽訂一份捐眼角膜協議,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一直以為,捐遺體肯定包括捐角膜,沒想到要另外申請。身體都捐出來了,身上能用的東西還有什麼不能捐的,所以我還要把眼角膜捐出來,讓需要她的人得到光明。』

  立法有助於加入共享平臺

  一個月前,全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會議在上海舉行,上海、天津、遼寧、浙江、山東、廣東、江西、廈門、南京、武漢10個省市試點啟動建立人體器官捐獻體系。會上傳出信息,我國到去年累計完成86800例腎移植、14643例肝移植。國際常見的器官移植手術,我國幾乎都能做,但器官緊缺是燃眉之急。全國每年約100萬人需腎移植,約30萬人需肝移植,但僅有1%左右的人獲得了移植器官。

  據了解,人體器官捐獻後的移植工作,在我國還沒有形成體系。1997年,英國王妃戴安娜遭遇車禍,彌留時決定捐獻器官。經過迅速匹配,她的肺、肝、腎、胰、角膜和部分皮膚成功移植給法國、芬蘭、比利時等國的8名病人。但在我國,想如此速度實現器官移植,不可能。捐獻者死亡後,家人需提供醫院死亡證明和公安機關殯葬證明,纔能完成捐獻。死者戶籍所在地離醫院較遠時,辦手續通常就得需要一兩天。如遺體僅用於教學和科研,這點時間還沒有什麼影響,而一旦涉及器官移植,容易耽誤最佳時機。

  哈醫大外科許軍教授介紹,做器官移植,必須爭分奪秒。在許軍看來,戴安娜實現願望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完善的歐洲器官捐獻庫。而我國的捐獻者報名後並沒有體檢紀錄,接收單位也根本不知道捐獻者的器官信息。這就造成盡管我國器官移植需求多,但由於缺乏全國聯網的數據庫,很難及時找到匹配的供者。他建議,可以采取簡化手續的辦法,申請與社區基層結合,登記後長期跟蹤捐獻者,從而提高器官利用率。

  許軍介紹,美國有UNOS平臺,裡面有全國共享器官捐獻的信息。在我國實現聯網前,上海等十城市所做的嘗試,對優化整合器官資源有非常現實的意義。黑龍江省關於遺體和眼角膜捐獻條例的制定,有利於今後融入國內資源共享的平臺,防止器官浪費。

  國外器官捐獻現狀

  每年國內交通事故致死高達10萬人,如果有1/10捐獻器官,就能達到1萬人,這在國外是移植器官的主要來源。

  不少國家頒布了《器官移植法》、《器官捐獻法》、《器官移植倫理指南》等一系列法規,捐獻遺體和器官成為公民應盡的義務。

  西班牙的器官捐獻率全世界最高,每百萬去世人口中有34至36人捐獻器官。相比之下,我國的捐獻率不足西班牙的千分之一。

  美國公民考駕照時要回答『是否願意捐贈器官;捐部分還是全部』。回答印在駕照背面,並要求簽字同意。一旦發生車禍等意外,可及時提取器官。

  英國國會1952年通過器官移植法,規定只要死者或家屬不反對,醫生就可提取器官。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