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雪龍號順利穿越魔鬼西風帶 科考25年來首次實施外科手術
2009-11-09 11:07:50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李俊傑 任清海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9日訊 8日,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北京時間4日5時20分,執行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號穿越西風帶,進入南大洋。整個穿越過程順利程度超乎想象,以往被很多人稱作『魔鬼西風帶』的鬼門關,這次變得風平浪靜。這也為本次科考帶來了一個好兆頭。

  『魔鬼西風帶』成了『溫順綿羊』

  據黑龍江測繪局極地測繪中心主任吳文會介紹,西風帶位於南緯40度至60度之間,是進入南極必經的一道關口。往年『雪龍』號在西風帶航行時通常會遭遇8至10級的大風和6米以上的湧浪,船體擺幅常超過20度。

  據了解,雪龍號於10月31日完成了在新西蘭克賴斯特徹奇港口的物資補給後,踏上奔赴西風帶的征程。

  在10月29日抵達新西蘭克賴斯特徹奇港口之前,考察隊領導就要求氣象預報中心收集盡可能詳盡的氣象及海況預報,當發現10月30日至31日有一個穿越西風帶的有利時機時,立即決定在港口縮短補給時間,用最快的速度完成裝貨與補給任務。原定3天的靠港時間壓縮為41個小時。最終,考察隊比原計劃提前一天駛離港口,為躲避西風帶氣旋襲擊贏得了時間。

  監測數據顯示,『雪龍』號此次穿越西風帶期間,遇到的風力多為5至6級,湧浪在4米以下,船體擺幅保持在15度以內。據介紹,雪龍號預計於本月15日前抵達中國南極長城站附近,將在長城站停靠10天時間,卸運8個約10噸重的儲油罐,並完成補給食品和工程建設物資等諸多任務。

  世上最寂寞職業考驗南極人

  據介紹,目前,黑龍江測繪局有兩名隊員在南極執行越冬任務,葉成明在中國南極中山站,劉文成在南極長城站,他們最早將於明年年初離開南極,返回國內。那麼,南極科考隊員的工作狀態怎樣呢?

  『在人跡罕至的區域一呆就是一年,不僅要忍受最惡劣的天氣,而且生活枯燥乏味,沒有娛樂設施,沒有新鮮飯菜,沒有舒適的床鋪,甚至連見到異性都成為一種奢侈,只有憨厚的企鵝等為數不多的幾種動物陪伴著他們。』這就是南極科考隊員的生存狀態。有人稱,這是世界上最寂寞的工作。

  據了解,在南極,科研人員用的是比大學生宿捨都要狹小很多的床,他們儲備著優良的知識,有著過硬的心理素質和勇敢吃苦的奉獻精神,但過的卻是最苦、最累、最沒名氣,也最寂寞的生活。因為南極環境天氣的惡劣,常年與世隔絕,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科研人員都要具備常人所不具備的過硬素質。


  南極科考25年來首次實施外科手術

  據介紹,日前,醫生在南極成功地實施了外科手術。這也是中國開展南極科學考察25年以來,醫務工作者第一次在自然條件極為惡劣的南極大陸首次成功實施手術。

  據了解,日前,在南極中山站工作的監理工程師張漢忠在野外工作時,突然臍周出現持續性悶脹痛,進食後腹痛漸漸加重。南極考察隊外科醫生——來自南昌大學第四附屬醫院的陳紹平意識到張漢忠可能是急性闌尾炎發作。離中山站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國家有數千公裡遠,送到臨近國家做手術不現實,只能就地緊急手術。

  闌尾切除手術在醫院是個小手術,但在南極卻難以開展。中山站只有陳紹平一名醫生,且醫療器械簡陋,外科手術無法單獨操作。中山站領導立即向俄羅斯站求助,俄羅斯站派出外科醫生吉米和麻醉師阿萊克斯前來增援。手術由陳紹平擔任主刀,吉米當助手,阿萊克斯則負責麻醉。在俄羅斯兩位醫生的配合下,陳紹平對張漢忠成功實施了切除闌尾的手術。目前,張漢忠病情已平穩,正在一天天痊愈。

  南極的餐桌上有望天天見『綠』

  據介紹,南極隊員們很難吃到新鮮蔬菜,尤其是到了後期,青菜越來越少。為了確保科考人員能食用新鮮蔬菜,科研部門正研究無土栽培技術,未來兩三年內,我國將在南極三個科考站陸續建立無土栽培的蔬菜種植暖棚。

  據介紹,過去,供給極地科考隊的蔬菜一般都采用冷藏的方式保存,一些綠葉菜的保質期最多也只有四五個月,到了後期就只剩土豆、洋蔥這些比較易於長期保存的食物,要保證科考隊員長期吃到綠葉菜很難。

  近年來,科研人員一直在完善科考站無土栽培上下功夫。中國科考隊現有的無土栽培條件相對簡陋,人均佔有無土栽培面積不到1平方米。預計在兩三年後,每個極地科考站的無土栽培面積提高到50平方米,人均佔有量2平方米,科考隊員,特別是越冬人員在餐桌上就可以天天見『綠』了。

  科考將再鑽兩三百米南極冰芯

  百萬年之前的地球是什麼樣子?這個疑問從南極冰芯中有望得到答案。第26次南極考察隊計劃在南極之巔——昆侖站附近鑽取200-300米冰芯,以獲取5000年來南極氣候變化的『密碼』。據了解,南極冰芯內封存著大量的地球『密碼』。為解開這些密碼,今年年初,我國南極科考人員已在南極鑽取了90米冰芯,我國科研人員正在對這段冰芯進行研究。在第26次南極科考中,科考人員將再次鑽取200-300米冰芯。一旦鑽取出200-300米冰芯,研究人員就能『穿越時空』,獲得5000年來南極氣候變化的相關數據。

  據了解,南極昆侖站建在整個南極冰蓋的核心地帶,這一區域底下很可能存在最古老的冰芯,我國計劃用4年左右時間鑽探至超過3500米,以獲得最古老的冰芯,其可能蘊藏著120萬年以來的氣候演變史。

  建南極天文臺探測宇宙的奧秘

  目前,一組自動觀測設備已經在南極冰穹A越冬連續觀測270多天,創造了世界紀錄,科考人員將在南極之巔建立全世界性能最優越的天文臺,用以探測宇宙的創生以及搜尋地球外生命的痕跡。

  海拔4093米的冰穹A是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也是地球上氣溫最低點,被稱為『不可接近之極』。那裡90%以上是晴天,冬季全是黑夜,可以對天空進行連續4個多月的觀測,大氣透明度高,沒有人工光源乾擾,無數優勢使得冰穹A成為目前地球上已知的天文觀測條件最好之處。目前,自動觀測站的任務執行得很順利,已經獲得了很多氣象數據和天文觀測數據。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