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內閑置的舊物等待新的主人。
『這裡絕不是廢棄物市場,而是淘寶掘金的好地方』,業戶說。
小到一枚螺絲釘,大到衝壓、數控機床,各類五金交電、家用電器、家具、勞保用品、輪胎、電機等等,林林總總,20餘萬種商品都能在這裡找到身影。位於哈爾濱市道外區的哈港閑置商品交易市場建立至今已有二年。
徜徉在這片8萬平方米的舊物王國,思量著不知多少原物主的痕跡留存其上,不知道這些舊物又會幾經流轉,去到某個新主人的手中,續寫新的故事。
黑龍江新聞網訊 兩年前,這裡是雜草叢生的廢墟,一片荒蕪;如今,佔地8萬平方米的大市場拔地而起,車來車往,一派繁忙。兩年前,業戶屈指可數,疏疏落落;如今,市場范圍一擴再擴,業戶越湧越多。兩年前,下崗職工和走街串巷收破爛的在這裡艱難討生活;如今,個個都是小老板,打著廣告打
著電話開著車出去收貨……
成立於2007年9月的哈港閑置商品交易市場不但在我省規模最大,在全國也是少有的綜合性的大市場。一大早,董事長崔淑珍同往常一樣,來到這裡。可是,仍有不少業戶趕在了她的前頭,七點半已經在准備開張了。
崔淑珍搞物流出身,在道外打拼多年,也目睹了道外馬路邊跳蚤市場的變遷。回憶當初以2千萬資金涉足舊貨交易領域,崔淑珍道出一番因由:『原來哈爾濱舊貨交易多集中在道外區,但也只是零星幾個馬路市場和跳蚤市場,普遍規模小、規劃不合理、經營混亂。』崔淑珍萌生了興建舊貨大市場的念頭,『讓舊貨交易規范化、規模化,肯定賺錢。』從項目審批到破土動工到市場全面落成並投入使用,僅用了4個月。賣了家產,還有親友的多年積蓄,加上正在進行中的二期工程,前前後後共投入3000萬元。
可是,起步階段,競爭和資金的壓力仍然超出崔淑珍意料。收破爛、賣破爛的老業戶習慣在街邊擺地攤,不願交租金進市場。為了扶植市場,崔淑珍采取『乾一年送一年』的策略,即一年租金管兩年,以此吸引業戶。2008年過得最為艱難,整整一年一分錢租金沒收,反而搭了不少。2007年市場建立之初,業戶寥寥無幾,如今700餘家業戶入駐,因為『有效益』。事實證明,舊貨交易絕對是個為廢品增加高附加值的產業。
舊貨市場攤位租金低,管理和配套設施完善,漸漸地,下崗職工竟成為市場業戶的主體。在A區53號,從哈爾濱第二運輸公司裝卸崗位上下來的梁師傅正在忙碌著:『單位也指望不上,只好在舊貨市場經營汽車鐵鏈、防滑鏈等舊五金生意』。現在,梁師傅還開起了自己的加工點,雖然辛苦些,但生活相當滋潤。市場舊五金區的100多個業戶,幾乎全部是來自附近毛織廠、造紙廠等單位的下崗職工。他們在這裡找到了新的工作,有了新的謀生及創造幸福生活的手段。
更讓崔淑珍沒有想到的是,市場的建立還帶動了市場周邊各行各業的發展。據統計,常年在此經營的大型運輸車輛就有70餘臺,周邊小飯店粗略算來30多家,大批下崗及待業人員得到安置。
隨著哈港舊貨市場的步入正軌,哈爾濱舊貨交易由原來的自發無序逐步走向規模化和規范化。去年,市場全年銷售額達到3億元,在全國名列前茅,僅機床一項的銷售額就達千萬元。
最艱苦的時期已經過去,日子只會越過越好。目前,崔淑珍正忙著追加投資,盤算著盡快收回成本,讓二手貨市場創造更大的利潤,安置更多的下崗待業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