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4日訊 2008年,五常市加工商品大米13.9億斤,相當於當年每個中國人都可以吃到1斤五常大米,這個數字不算小。農業專家因此笑談,如果全國有365個五常這樣的縣,中國人全年都能吃上優質大米了。無論如何,五常這個『糧倉中的糧倉』的商品化過程已經成為一個樣本。
近年來,五常大米在增產的同時更重優質,無公害、綠色、有機『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初見成效。然而,記者在實地采訪中發現,過量企業的湧入,證明商標的濫用,還有更多來撈一把就走的『糧販子』,讓五常大米有限的資源在日漸無序的競爭面前漸顯虛弱。五常的稻米產業經過十餘年發展,在步入一個新十年的當口,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陣痛。
連日來,本報記者深入五常稻米種植、加工、銷售的各個環節,對這一令冰城人驕傲的產業發展現狀進行調查,以期對哈爾濱市『強縣』戰略的實施有所啟示。
五常有兩個明星,一個是大米,一個是演員李冰冰。
從五常走出來,二者的身價一路飆昇,中良美裕的『私家米』已賣到56元一市斤,李冰冰的片酬據說早就過了8位數。有趣的是,二者的『附加值』一個通過企業品牌得來,一個靠經紀公司打量。五常,頂多算無名英雄。
『五常大米』這4個字,對誰都是予取予求,走到今天,可以說是卡在了十字路口。
『五常』的特殊性
新米剛上市時記者來到五常,遇見從地裡選米回來的原五常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肖青玉。這位五常的水稻專家告訴記者:『北京一些大機關點名要五常大米,這已經是第三年了。』
『五常大米』究竟多有名由此可見一斑。而在五常人看來,其名氣能屹立不倒,關鍵在於其內在品質。
據聯合國大氣本底監測站設在五常市境內龍鳳山水庫的檢測點證實,這裡的氣候環境得天獨厚,常年活動積溫2700℃左右,無霜期130—140天。而且,不同於其他稻田的地下水灌溉,五常市有大小河流200多條,稻田屬河流灌溉。五常稻作區是一個三面環山的開口盆地,像一個開口朝西的巨大『C』字,水稻灌漿到成熟的8月和9月,盆地內氣候最為適宜,使水稻成熟期相當集中。
肖青玉告訴記者,真正的五常大米,不白,不好看,但好吃。一碗米飯折到另一個碗裡,空碗不掛飯粒,且碗內掛滿油珠,剩飯不回生,這是支鏈淀粉含量高的優點。
無論誰來,這些話都是五常人首先要說的。之所以反復強調五常大米的生長條件,是因為其地域的特殊性,『即使同一品種,采用同一技術,出了五常地域改種到其他地區,其品質都將發生變化。』肖青玉曾專門就此問題做過調研,結果發現即便與五常處於同一緯度的地區,也只有極少數地方能種出與五常品質類似的水稻。
也因為這些特殊性,五常大米『好吃』在民間廣為傳播。但真正讓五常人意識到『五常大米』這個品牌,是上世紀90年代後期,大米袋子上開始印上產地,由糧販子帶到全國各地,第二年又來了更多的糧販子爭購五常米,而且願意出比一江之隔的區域更高的價格。
內懮加外患的『亂』
如同當下時尚人群手中的『LV』LOGO一樣,當年『五常大米』4個字就是一袋子大米『身份的象征』。
由於造假猖獗,五常大米品牌嚴重受損,價格甚至一度比周邊地區還要低。如何保護五常大米的課題浮出水面。2001年7月,在哈市工商局的建議下,五常市成立大米協會,並在國家商標局注冊了產地證明商標。
彼時,正是五常市的小作坊式米廠紛紛提昇加工能力,開始轉型為加工能力為50萬噸以上米企的時期。在大米協會的積極宣傳和米企自身需求的相互推動下,證明商標的申請成倍增長。兩年後,五常市使用該商標的米企達到200餘家。
然而,申請難,監管更難。
關於證明商標的指向性,現任五常市大米協會會長秦利明總結了幾點:區域覆蓋性、區域名稱保護性、品質的特殊性、地位的壟斷性和手續的完備性,這5條缺一不可。
但顯然,在過去10年間,這些『門檻』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紙空文。在某些善於『用白蘿卜刻公章』的人看來,在米袋子上加上這個標志太容易了。一時間,五常大米袋子遍地都是,但大多裝了其他地方的米,每斤便宜幾毛錢,口感差別卻很大。一次,五常市綠辦的工作人員去外地參加展會時在展館外的地攤上發現,連遠在山東的小作坊,也敢在米袋子下面一邊印著明晃晃的『山東濟南?菖?菖米廠』,一邊在上面烙上『五常大米』4個大字。
值得注意的是,這『亂』,還不僅來自外部。
據介紹,證明商標並非一經批准就可以終身使用的,而是要每年一檢。然而,自2009年的證明商標年檢開始至今,也只有十餘家企業主動提出申請。秦利明說:『數量不會太多,因為去年通過年檢的也只有三十幾家。』
也就是說,至今市面上流通著的200多個印著證明商標的品牌,絕大部分是在『違規使用』。
證明商標VS企業品牌
五常市民樂鄉翻身屯和太平屯的160戶農民最近住上了別墅。農戶王忠原告訴記者:『一個種莊稼的,這輩子能住上小洋樓,以前連想都沒想過。』
事實上,有關方面『讓真正的「五常大米」用上證明商標』的最大初衷,是讓農民增收,最近5年也確實被認為是五常農民富起來的一個新臺階。不過,其中有多少是證明商標在起直接作用,很值得商榷。比如,這160戶農民別墅,就是中良美裕先期出資蓋的。
五常市農委相關負責人認為,像葵花和中良美裕這樣的大企業,確實起到了很大的帶動作用,尤其是跟農民簽合同,由松散型向簽訂單、搞服務邁進這方面。目前,五常30多萬農民中,種水稻的大約佔三分之二,其中80%到90%都是訂單戶。
農民有目的地種,企業有目的地收。形成規模效應,打響品牌,大米的附加值變高了。不過,不能不正視的是,這個附加值多來自企業品牌,而非『五常大米』。
五常市大米協會前任會長任佔東的看法很有代表性,龍頭企業都是坐在五常大米這個牌子上,但對『五常大米』的整體品牌比較迷茫,所以證明商標的作用感覺相對弱化了。
事實上,市場認知的仍然是『五常大米』,這在消費者心中是根深蒂固的,並非企業靠廣告、靠企業文化、靠政府支持能取代的。但在五常米業的發展中,它充當了無名英雄。業內人士認為,政府和企業共同應該考慮的問題是,如何讓企業依托五常這個品牌和稻米資源,跟企業品牌找一個最好的契合點,做一個有效的嫁接,使兩個品牌同時打出去。擺脫地域品牌,企業單打獨斗不是好辦法。
在以前,『都管又都不管』被認為是五常大米產業混亂的原因之一———8個部門給米企發11個證。去年,五常市成立了稻米產業管理服務中心,專門負責綜合協調,對五常市的大米產業進行整體規劃。據了解,對證明商標如何使用和管理等實施細則的討論,已成為整體規劃中的重頭戲。這能否成為政府牽頭治理米業亂局的突破口?許多人都寄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