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4日訊 題:哈醫大楊寶峰院士——心存大愛為民族振興放光芒
陳英雲 喬蕤琳 東北網記者 杜筱
2009年12月,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遍哈爾濱醫科大學的校園,校長楊寶峰同志通過了院士評選,成為黑龍江省唯數不多獲專業領域的最高榮譽的醫學專家。
消息的傳來,讓哈醫大人群情激動,人們為楊校長驕傲,也為黑龍江省再次走出一位醫學院士而驕傲,更為楊校長傑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格驕傲。
創新是他的性格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創新的民族,就是一個沒有靈魂的民族。』這是楊寶峰時時告誡自己和學生的一段話。
在科研方面,創新貫穿於他的發明創造的始終。他說,一個合格的科研工作者,不能只重復別人,必須在理論和應用上都有所創新、有所建樹。如果把東西從窗臺上搬到桌子上,不叫創新。
正是這種『大膽創新、堅持不懈』的原則,從『假說』開始,楊寶峰校長在科研上不斷取得創造性的成果。
本世紀初,楊寶峰教授確定了抗心律失常藥物作用離子通道靶點研究的課題,經過多年系統研究,提出抗心律失常藥物作用最佳靶點假說。最佳靶點假說的提出,為抗心律失常藥物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為抗心律失常藥物的研制開發和藥物評價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
隨後,楊寶峰教授發現心髒m3受體對冠心病、心肌梗死誘發的心律失常有明顯的調控作用,對心髒病的防治具重要意義。該研究並對其與離子通道關系進行研究,引起國際藥理學家的極大興趣。
楊寶峰教授多次接受邀請在國際學術會議作大會報告,在國際著名雜志發表綜述。同時,也推動了我國離子通道藥理學的研究進展,楊寶峰教授主編了我國首部離子通道藥理學專著《離子通道藥理學》,舉辦全國離子通道藥理學學習班和研討會,培養了多名離子通道藥理學專業人纔,他們已經成為國內外研究機構的骨乾力量。同時,他主持的『抗心律失常藥物作用的離子通道靶點研究』項目取得突破性成果——從離子通道角度揭示了藥物抗心律失常作用機制,對抗心律失常藥物評價和研制開發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推動了我國離子通道藥理學的研究進展。該項研究已獲得2004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自然科學二等獎,成為全國2004年生命科學領域最高的兩個自然科學獎獲獎項目之一。
『首次』這個詞對於楊寶峰來說己不陌生,多年來,他創造了多個首次。首次揭示心髒M3受體和鉀通道的關系,膽鹼是二者關系的調質。首次發現抗心律失常中藥作用較弱的原因是對心律失常發生的最佳靶點作用弱。首次發現中藥苦參鹼、青蒿素、心律齊片、7溴化乙氧苯四氫巴馬汀(EBP)、小檗胺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並闡明機制。首次發現中藥效能、效價較西藥低的原因,對於發展高效低毒中藥,對於中藥研究現代化、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具有重要意義。
至今,已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重大攻關課題近20項,並於2007年作為首席科學家承擔973項目。己發表論文220餘篇,其中SCI收錄論文118篇,2007年在《Nature Medicine》發表科研論文一篇,其論文成果被評為『2007年生命科學十大進展』,『2007年百篇最具影響力離子通道論文』之一, 『2007年中國突出科研成果』;出版英文論著一部。2000年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2003年、2004年榮獲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04年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8年榮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2009年獲黑龍江省最高科學技術獎。
在教學培養、學校管理等方面,創新於楊校長而言,更是創新思維、創新理念的全面應用。
在學術上,楊寶峰從不不搞一言堂,更不以專家自居。他博采眾長,在帶領學生開拓研究思路的同時,更為他們營造出寬松、和諧、積極的學術氛圍。在哈醫大,不僅是楊寶峰課題組,整個學校的創新研究和學術氛圍,在他的影響下,也都一樣積極、和諧。正是基於此,不僅楊寶峰的學生們頻頻摘取著一串串科研成果,學校也連續5年獲得國家和省部委多項科技成果大獎,其中有5項是國家級科學技術大獎。哈醫大承擔的眾多科研課題中,近五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課題達300多項。在管理上,楊寶峰說,校長也是經營者。經營學校,規劃先行。『以本科教學為基礎,大力發展長學制和研究生教育,培養適應地方經濟建設發展需要的人纔,建設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的大學』是楊寶峰為哈醫大描繪的發展藍圖。他實施名牌戰略、人纔戰略卓有成效。楊寶峰總結自己的領導訣竅是『發揮團隊的精神,激發每個人的積極性』。他用學者的方式管理學校,找到了管理一所大學和5所大型附屬醫院與學術研究的平衡點,而且做得游刃有餘,也獨具學者的眼光。前幾年,大學擴招盛行,楊寶峰卻頂住誘惑和壓力沒有跟風。『醫學院校一定要走精英教育的路線,盲目擴招只會降低教育質量,不但害學生,最終也會砸了學校的牌子。』時至今日,在最新的大學排名中哈醫大位列非綜合類院校第三位。
創新不僅是一種眼光,也是一種眼界。楊寶峰在不斷發展學校的過程中,同樣關注著全國高校的發展,並且提出了許多創造性的新理念。在談到高校的發展中,楊寶峰提出建立『高校特區』的思想,他說,高校不僅是培養人纔的搖籃,它應該是出點子,出思想的一個發源之地,大學更應該服務於社會經濟,服務於我們社會,服務於當地的經濟,還有國家的經濟,為人類的事業,就是像我們學醫的是健康的事業,像高校來講是為人類的發展來做貢獻。現在大學的自主性欠缺,出大專家、獲大獎的機會少,這和我們的制度有一定關系,因此,在各省內選幾所大學做為試點,像對待經濟特區一樣,給予特殊政策,自主辦學,最終帶動高校的全面發展。這個理念也受到了業內人士的普遍關注。
嚴謹是他的作風
記錄數據,是實驗中最基礎的一步。盡管楊寶峰現在已有多名助手,但他仍像當初一樣,為一組組數據親自守候在實驗室裡。那份嚴謹和認真,規范著每一位學生。在研究離子通道的過程中,他為了攻克新課題,把前人的研究嚼了個遍,反復推敲,終於茅塞頓開:以往研究只集中在單一通道,而忽略了各通道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聯系——一個強調離子通道平衡的新思路,在他的腦海中若隱若現,輪廓漸明。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上,2000年,他首次提出『抗心律失常藥物最佳靶點假說』,認為心肌的鈉、鉀、鈣等離子通道(靶點)變化導致細胞離子電流失衡,引發心律失常,藥物應通過作用於最佳靶點,恢復離子電流的平衡,從而調控心律失常的發生發展。嚴謹不僅體現在學術上,生活中的楊寶峰校長同樣令人尊敬,令人敬仰。他生活朴實,不求奢華,每天上下班,如果不需要坐車,他寧可徒步上下班,從不顯優越感。像這樣類似的事情很多很多,在醫科大學的學生和老師中,楊校長是一位品德高尚、作風嚴謹、學術頂尖的新時代學者的楷模。
堅韌是他的品德
每天早晨5時30分,是楊寶峰的起床的時間,無需鬧鍾,多年的研究工作已經形成了這樣的生活規律。這樣的作息時間,在過去為他積累豐厚的知識儲備,在如今則為他贏得了寶貴的科研時間。用楊寶峰的話說,『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以八小時工作制計算,有人統計,楊寶峰教授每天要比一般人多了近一半的工作時間。那麼,他多出的工作時間在做什麼?據了解,楊教授每天的安排是這樣的:早晨先看一個小時的書、研究學術資料,然後到單位處理學校的日常事務性工作,大約在10時30分許,事務性工作處理完畢,他就一頭紮進實驗室,經常研究到深夜。節假日對別人是休閑的時機,而對他來說卻是難得的不受乾擾、能夠盡情地進行科學試驗的時間,幾乎每個雙休日他都是在試驗室裡度過的。
楊校長說:『浪費時間是最容易的事,又是最難改正的毛病,因為它不像在地板上扔垃圾那樣讓人一眼就能看出來。』所以,他視時間如生命。在日本築波研究所時,他常從上午8時一直工作到23時,只要是在研究,他就會忘記時間,工作到第二天的凌晨是常有的事。直到有一天,管理人員拿著胸卡,找到楊寶峰的導師說:『你的學生楊,一天也沒有正常休息過,不要叫他太累了。』
這種堅韌的品德在實現心血管系統疾病藥物研發及心律失常研究上起到關鍵作用。當時,全世界對心律失常的研究都陷入了低谷。人們了解到心律失常是一種心髒電活動的紊亂,細胞內鈉、鉀、鈣等離子電流異常是其發生的重要原因,但關鍵機制仍不清楚。國內外很多看不到前途的研究者,黯然轉換研究方向。面對幾次轉向研究糖尿病或腫瘤等方面的機會,楊寶峰也猶豫過,但他很快穩住了陣腳:『不難怎麼會有突破?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只會一事無成!』
楊寶峰從理論上破解了提高抗心律失常藥物療效差的難題,在臨床實踐中打開了又一條提高心血管病人生存率的通道,把世界各國科學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楊老師大膽假設心律失常是通道靶點的異常,這種異常是由心肌的離子通道完成的。這種假說,當時在國內外並不被大家認可。否定和批判的重壓可想而知,但楊老師沒有氣餒。仍將研究的重點放在藥物對離子通道的作用和影響上,最終獲得了成功。
愛國是他的動力
『是中國的東北養育了我,我的事業在中國。我應盡自己所學回報祖國,這是我奮斗的動力。』在哈醫大師生的眼中,楊寶峰不僅是一位成果豐碩的學者,更是他們心中愛國敬業、淡薄名利的榜樣。
他常說:『一個有良知的科技工作者、一名醫生,在事業上,要有所為;在金錢、名利面前,要有所不為。』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研制的『大明膠囊』,某藥廠要用數百萬元巨資買斷,被他婉言謝絕,他將研究成果無償獻給了學校的藥廠。楊寶峰說:『我所擁有的財富已多於我的需求,我應該用黨和人民給予我的精神和物質財富,回報社會。』這朴素的話語,體現著一個科研工作者無私奉獻的崇高境界。
楊寶峰早在攻讀碩士研究生時,他就將目標鎖定在作用於心血管藥物的研發及抗心律失常藥物基礎理論研究上。因為他覺得:中國在基礎醫學特別是在抗心律失常藥物藥理研究上與發達國家有相當大的差距,而這個差距在他這一代人手中必須縮小。他利用多種動物模型,采用國內外最先進的實驗手段,對四十餘種中、西藥抗心律失常作用機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發達國家的學習經歷,使楊寶峰吸收了多元化的醫藥知識,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理論知識及業務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他不吝於動腦,每次學到新的知識,都會舉一反三地運用到實踐中來,所以新鮮的創意源源不絕。勤勉的工作,無私的奉獻,換來的是優異的學習成績和出色的實驗技巧。
1996年他如期回國。導師大為不解,在加拿大,可以有最好的實驗室,優越的生活,國內無法比擬的自然條件,楊為什麼不能留下呢?導師勸說無效,索性一個星期沒有理他。『是中國的東北養育了我,我的事業在中國。我應盡自己所學回報祖國。』楊寶峰說。
楊寶峰懷著滿腔愛國之情,毅然登上回國的班機,回到了生他養他的這片黑土地。由於當年的科研水平落後,學校連試驗必需的設備都沒有。國家的撥款暫時還不能到位,楊寶峰狠狠心將在國外留學時攢下來的十幾萬元積蓄拿了出來,為試驗室買來了設備和試驗用的動物。
他於1997年獲國家教委、人事部優秀歸國人員榮譽稱號;2001年獲省首屆留學人員報國獎。
如今,楊寶峰校長的目光再次投向高尖人纔的發展,他說,大學要服務於地方的經濟,服務於國家的經濟上,還要出名家、出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校長為我國沒能多出現諾貝爾獎而著急,他說,日本是我們的鄰國,它是一億多人口,而我們是十幾億的泱泱大國,日本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現在有好幾個了,近來年年都有,而我們沒有。這是為什麼,當然是日本他們的經濟起飛比我們早了二十年,但是我國經濟改革已經三十年了,應該是出大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時代。楊寶峰新的目標似乎確立了。
楊寶峰校長深愛著生他養他的這一片熱土,也深愛著他的每一位學生、每一位教師,他熱愛學校,熱愛祖國,熱愛他的醫學事業,正是這份大愛,使他的腳步不曾停歇,不曾倦怠。楊校長仍在路上,一刻不敢松懈,我們期待他的更多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