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7日訊 『呼蘭蔥、阿城蒜、雙城菇不用看』,這句順口溜所描述的勝景已成為歷史。早些年,阿城大蒜是哈市響當當的名牌農產品,在全省乃至全國都佔有一席之地。可今天為什麼在哈埠市場也難覓其蹤?
傳統種植方式的弊端
阿城種植大蒜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主產地就是大金國皇城根下的白城村,一成不變的種植傳統已弊端重重。『土地肥力下降、蒜種退化是阿城大蒜減產和質量下降的重要原因』,研究阿城大蒜已經十餘年的東北農業大學陳典教授說。
據了解,阿城南、白城村的種植模式為前茬大蒜,後茬秋白菜。兩種作物都屬於小根系作物,作物收獲後把大部分有機物帶走,留在土壤裡的根莖葉等有機質少,造成土壤中有機質逐年下降。聯產承包後,當地農民一直沒有對土地進行深松深翻,土壤犁底層加厚,耕層逐年變薄,保水、供肥、通透性都很差。此外,當地農民常以『養地』為名,向耕地裡大量施放未經發酵的牲畜糞便,其有害成分會嚴重影響大蒜根系生長發育。而連年的種植更是導致病毒嚴重侵染大蒜,造成大蒜逐年退化。
市場不相信眼淚
『不好賣、市場不認,我們自然不上貨——哈達賣的都是山東大蒜!』這是哈達市場業戶白景范的回答。阿城大蒜日漸萎縮的產量和不斷下降的質量讓哈埠蒜商們將其拒之門外。
12月2日,哈達果菜批發市場和往日一樣繁忙,盡管大蒜批發價已經漲到9元/公斤,但銷售狀況仍表現平穩,搶購和滯銷都沒有出現。據了解,位於哈爾濱市的哈達果菜批發市場輻射東北三省和內蒙古等地,日均大蒜的交易量為10噸以上,其產地均為山東金鄉、蒼山等。當記者問及阿城大蒜時,蒜商們均不假思索地回答:『沒有,整個市場都沒有。』
白景范說,山東蒜蒜瓣飽滿,蒜體整潔,不僅按照大蒜直徑進行分級定價,一些地區還按大小、圓扁等不同規格進行包裝。餐飲企業還可以購買加工好的生蒜瓣,免去了剝蒜的步驟。不同的包裝都有統一的標識,打的就是『山東地理標』。白景范還補充說,『滿市場都是山東蒜,也就沒人挑口感了;阿城蒜太小,還髒,沒人買。』
據了解,阿城大蒜一直都沒有實現標准化種植,待售的大蒜被簡單分為3個等級,由村民編成『蒜辮』出售,且無任何地理說明、注冊商標等標識。除少部分蒜農會進城兜售外,大部分蒜農都是在家等著『經紀人』來收購。雖然與山東蒜相比,阿城蒜擁有價格優勢和口感優勢,但市場卻明顯遇冷。
外銷和產業化的難處
按照白城村大蒜合作社理事長裴利的說法,外銷和產業化纔是阿城蒜的根本出路,可區農委經作站站長劉長勝卻認為,如果質量和產量上不來,阿城大蒜的外銷和產業化只能是『隔著鍋臺上炕』。
記者從阿城區農委了解到,今年大蒜價格居高不下,處於產業鏈最前端的蒜農也並沒有得到多少實惠。由於沒有冷庫儲存,擔心大蒜發芽、變質,阿城蒜農們在大蒜初上市時就已經將手中的大蒜賣光了,白城村蒜農劉艷麗就是以3.6元/公斤的價格將大蒜全部售罄的,而無法料到下半年大蒜價格會攀昇。
業內人士指出,農產品外銷務必滿足兩個條件:一是過硬的質量,二是順暢的渠道。近年來,省、市、區有關部門均對阿城大蒜有所關注,想整合阿城大蒜的企業也並非少數,但均因各種原因止步不前。據介紹,阿城大蒜多為春種夏收,南城、白城兩村最多種植大蒜約1萬畝,年供應大蒜6000噸左右,滿足不了廠商長期生產的需求。
『外銷的前提是質量,產業化的前提是產量——而這兩條,阿城大蒜目前都沒有達標……』劉長勝懮心重重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