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專家支招幫助走出困境 阿城大蒜難題有解
2009-12-14 11:02:03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 陰祖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14日訊 在內懮外患的雙重衝擊下,曾經聞名全國的阿城大蒜如今舉步維艱。如何讓阿城大蒜走出當前窘境,重新煥發生機?這是橫亙在相關部門和專家學者面前的一道並非無解的難題。

  革新觀念,科學種植、規模化生產

  『外觀沒有統一標准,產量沒有形成規模,阿城大蒜自然市場遇冷。』市農委蔬菜處處長於鳳芹表示,探索高產高效的栽培模式,實現阿城大蒜的科學種植和規模化生產,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

  據了解,土地肥力下降、蒜種退化、病毒侵染是阿城大蒜減產和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近年來,白城村依靠與外地置換蒜種來解決蒜種退化問題,但長期如此難免『近親繁殖』。而更科學的『脫毒育種』方式,又非一家一戶的能力所及。東北農大教授陳典認為,為使阿城大蒜『標本兼治』,首先要通過深耕打破多年犁底層,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改善大蒜的根系生長條件;其次要轉變蒜農不合理施肥觀念,多施用秸稈等腐殖質含量較高的肥料,並通過測土配方施肥來平衡土壤的酸鹼度。

  陳教授說,對優良品種進行有規劃的試種、扶持和推廣,制定統一的商品蒜種植標准,將對改變蒜農的傳統種植觀念起到重要作用。目前,阿城區農委經作站正計劃建設3000畝種子繁育基地,以解決大蒜品性、種性退化及帶毒(病毒)問題。

  提昇內在品質,發展深加工

  據了解,目前山東金鄉、蒼山等地的大蒜產業已基本形成規模,現代化的倉儲設備和順暢的營銷通道更讓其佔領了全國的大蒜市場。市綠辦主任張志偉表示,阿城大蒜要想突出重圍,除提高自身質量外,還應當積極提昇內在品質,發展深加工,實行品牌戰略。

  白城蒜農趙中奎的土特產品店在阿城市區小有名氣,不少人都喜歡到他的店裡購買大蒜當禮品饋贈外地親友。『賣的挺火的,收入比賣蒜辮多不少!』2000年前後,城裡超市的『咯咯噠』雞蛋觸動了趙中奎的靈感,他將自家大蒜簡單分級後,選出個頭平均、蒜瓣飽滿的用禮盒進行包裝,雖然售價高出市價一倍左右,但仍銷售火爆。老趙說,大伙兒就認禮盒上的『阿城大蒜』四個字。

  張志偉認為,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的阿城大蒜要加強基地建設和綠色產品的宣傳及監管力度,進一步提昇農產品內在品質,增強其市場競爭力。當地農民合作社則應盡早對大蒜進行品牌注冊,組織蒜農按相關標准對商品蒜進行分級包裝銷售,使阿城大蒜生產標准劃一,銷售規范有序。

  目前,阿城大蒜仍以銷售初級產品為主,從長遠看,要保持大蒜行業的穩步發展,必須發展精深加工,進一步推動如蒜瓣、蒜片、蒜粉等產品的開發工作。

  政策扶持形成產業

  『蒜農相對來說還是一個小群體,他們只能接受「市場調節」,而市場並不是萬能的。』於鳳芹介紹說,姜、蒜等香辛菜在『菜籃子』裡算是一個『異類』:烹飪調味離不了,但又不會像豬肉一樣關系國計民生。她認為,只有政府牽頭、協會運作,提高產品質量,加大推廣力度,制定適應國內外市場要求的標准化生產技術規程,纔能保障阿城大蒜產業的健康發展。

  據介紹,目前阿城大蒜主要集中在阿什河街的南城村、白城村、東環村和雙豐鎮雙蘭村等地,各地蒜農大都各自為戰,應對市場的能力較弱。於鳳芹認為,政府應當制定激勵機制和扶持政策,加大對農民合作組織和大蒜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通過大蒜協會等組織對蒜農進行整合,通過統一種植、收獲和銷售,切實將農民組織起來共同闖市場,增強農民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為促進阿城大蒜產業的快速發展,有關部門應堅持樣板示范帶動、科技措施推動和強農政策促動作用,積極引導專家、蒜商和經紀人到產地進行農技講解和經貿洽談,及時向蒜農公布全國的大蒜種植面積和產量等信息。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