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公益文化遭遇尷尬 『漂出』800本圖書『漂回』不足百本
2009-12-14 11:16:56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 王坤 李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14日訊 一年前,圖書漂流活動的800本圖書曾在全市4個站點蓄勢待發,不到半天工夫便被搶光,全部起漂;一年後,順利漂回原地的圖書,竟不到100本。

  公益文化遭遇的尷尬,同樣發生在免費開放初期的哈市各大博物館身上。曾經十幾元門票的門檻被鏟平後,市民熱情響應的同時,館內很多文物和基礎設施,卻仍在死看死守下遭了殃。館內的保安無奈:『真是什麼人都有,什麼事都能碰上。』

  當文化敞開公益的懷抱,我們該怎樣享用這頓免費大餐?一時間,市民文明素質問題被推向風口浪尖。

  公益文化雖然光榮『負傷』,卻依然信念堅挺,因為市民的熱情和對文化的渴望,讓他們獲得動力。而全民文明修養的培育和文明素質的提昇,公益文化更有理由肩負這一重任。

  文化公益化,絕不是在管理上免責,面對市民既已養成的習慣與種種不文明行為,組織者積極能動地去糾正與引導,是不可或缺的。

  公益文化,市民應該思考,究竟用怎樣的誠意去享用?

  組織者也在思考,用怎樣的誠意纔能做得更好?

  公益文化『遭遇』市民激情

  退休教師任景蘭在整理丈夫的遺物時,發現一張市圖書館的借書卡。帶著丈夫生前最後借的6本書,任景蘭來到了市圖書館還書處。『我認識這個人,他總在這兒看書,一借還是五六本。』工作人員說,『現在像他這麼愛看書的人少了,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依賴網絡。』

  挑戰市民的既有文化習慣與文明素質,是需要勇氣的。省圖書館一年前開展圖書漂流活動,800本書成功漂了出去,一年後,漂回來的不到100本。活動負責人一直在說:『我們主要想通過活動來擴大閱讀面,讓更多的人從網絡回歸讀書的習慣。市民能有如此高漲的熱情,已經很可喜。』

  在全市博物館免費開放之初,省博物館工作人員的想法與之相似。

  公益文化誕生『粉絲』

  9日8時30分,省博物館門前。這一天既不是什麼節假日,也算不上什麼好天氣。在免費發放門票窗口,排滿了等待換票參觀的市民。離9時還差兩分鍾,大門一開,老人、學生,操著外地口音的游客,拿著門票一擁而入,輕車熟路地通過安檢門,存包,進展廳。寄存處一位負責人打趣說:『他們中很多人都是熟面孔,是我們博物館的粉絲。』

  去年,全國下發《關於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通知》後,2月21日,省博物館正式實行免費不免票。那天,換票窗口前的長隊一直排到馬路上,博物館原本用作出入口的兩個三米多寬的大門,被全部用作入口。3000多平方米的博物館,幾乎在一瞬間被人潮填滿。『後來堵得實在不行了,我們就把後門開了,結果又是一眨眼的工夫,後門也堵住了……工作了十好幾年,再好的展覽也從沒見過這麼火爆的「票房」。』當天的情景,甚至令工作人員有些心悸。

  當天下班,幾個負責人坐在一起琢磨,會不會是宣傳方面出了問題,讓市民誤解成免費開放只是春節期間暫時性的。

  洶湧的觀展大潮足足持續了一個月纔平穩下來。大多數工薪族開始反復光顧博物館,成為最大受益者。還有帶孩子每周末都來參觀的家長。直到現在,非節假日的日接待觀眾量都保持在600人以上。從前,省博物館甚至有過一天只賣出一張票的時候。

  原來,當初市民之所以會誤解,是因為他們打心底不信博物館會從此免費。

  省博物館開放首日的場景,與省圖書館去年在世界圖書日開展的圖書漂流活動很是相似。為了確保800本圖書都能順利漂出去,當初工作人員煞費苦心地選了省圖書館一樓大廳、中醫藥大學、防洪紀念塔廣場、遠大購物中心這4個分站點同時起漂,結果活動剛一開始,便立刻伸過來無數只手。一會兒工夫,書就被一搶而空。

  熱情後的傷痕累累

  省博物館的免費開放和省圖書館的圖書漂流,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同樣的公益文化,得到了市民同樣熱烈地、狠狠地『熊抱』。而後,二者同樣尷尬『負傷』。

  漂書漂到不知下落———幾乎全國所有開展過圖書漂流的城市,都有過回漂率不足20%的『噩夢』,省圖書館組織的漂也沒例外。無須借書證或押金,只要把書拿走看完後,在標簽上寫上姓名和一兩句讀後感,再把書放到公共場所,由下一個拿到書的人繼續傳看,一年後的截止日期前,最後一個拿到書的人看完後送還省圖書館———讓書與人在城市中無聲對話,很多市民甚至將圖書漂流的創意與當年那部經典的日本唯美電影《情書》聯系起來。

  設想是既有文化味,又不失浪漫。但現實是,這一創意足夠大膽,也足夠危險。結果,正如紅極一時的『愛心傘』、『巴士雜志』和愛心椅墊,漂流的圖書預料之中地遭遇了兩個下場———不知下落,或是破損。今年世界圖書日那天,省圖書館在補進足夠一批圖書後,新一輪漂書纔得以順利啟動。消失的書究竟漂到何處,恐怕連書自己都不知道。

  同樣受傷的還有博物館。票價門檻突然被鏟平,帶來的管理矛盾一時凸顯。

  東北烈士紀念館的工作人員說,去年剛免費開放那會兒,單說泥濘的地和垃圾,就好像永遠也收拾不完,再多的人手都跟不上觀眾『盡興』的速度。省博物館內的文物在全員出動死看死守下仍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壞。『人氣』最高的是恐龍化石這樣的館藏珍品,受過奇奇怪怪的『騷擾』。負責的保安說,在沒裝護欄前,有些觀眾轉來轉去,只要保安稍不留神,就一下湊上去狠狠摸一把;裝了護欄後,還有不死心伸手夠的。至於欄杆、大門、玻璃等設施,在免費開放近兩年間,都在不同程度的損壞後被加固過。『真覺得什麼人都有,什麼事都能碰上。』幾個保安說起這些有點兒哭笑不得,『有時因為人多,廁所有限,還有家長在「恐龍」身邊給小孩兒把尿。』

  用免費不免票控制秩序似乎行之有效。可就像沒拿到漂書的市民一樣,沒排到票的觀眾也覺得『受傷』。

  受過挫,公益文化依然信念堅挺

  『僅僅說觀眾素質低,其實是在推卸責任。』走訪中,一些博物館的管理人員認為,市民素質問題,其實是果,而不是因。素質有待提高恰恰反映出哈爾濱市公益文化事業還做得不夠多、不夠深。

  遇到絆腳石,是邁過去還是踢開?記者近日走訪博物館和圖書館等多家公益事業單位後的體會是,大多數主動選擇了後者。

  信念,究竟從何而來?

  中央大街有家叫『芭米莉』的小西點屋。進進出出的顧客,有時會坐在店裡僅有的四五把椅子上歇個腳。桌上常年擺放著價格較貴的流行雜志和書,從未丟過。店員說,這是因為大家都安靜地休息和看書,就算真有想順手牽書的人,也不好意思拿,關鍵是有文明的氛圍。

  文化氛圍,要靠培養。小范圍如此,全民文明素質的范疇亦然,原理相通。公益文化的主導者對此認識深刻,信心十足。

  公益文化也可以如此動人

  英國人有句俗語:如果你沒有在12歲之前帶你的孩子去博物館,那麼你的孩子可能這輩子也不會去博物館了。免費開放後的多家博物館從門可羅雀到人氣高漲,在工作人員看來,這纔應該是『哈爾濱這座城市所應有的氣場。』搞公益,最怕沒人來。現在人不僅來了,還帶著渴望與激情,哈爾濱人的文化品位大有潛力。

  過去,十幾元的門票攔住了人們的熱情,不是錢的問題,而是人們有『心理障礙』,想不通公益文化為什麼要掏腰包埋單。隨性的熏陶與欣賞,卻需要進一次門花10元錢,心疼。現在,公益文化免費了,市民變成了支持與追隨。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董鴻揚認為,毫無疑問,市民對公益文化的呼聲非常高漲。文化事業應該走向真正意義的公益回歸,它甚至比其他公益事業更容易打動人心、深入人心,也能更貼近民心,意義更為深遠。

  省博物館的辦展原則是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聽起來很好懂,可這對一向高雅神秘的省博物館來說曾不可想象。『免費開放前,我們一年的臨時展覽也就四五個,博物館對老百姓的概念,就是個「藏寶的部門」。從今年推出的展覽就在15個以上,還保證常看常新,都是特別火的精品展。』劉冬冰說,免費了,好看的反而多了。開始的火爆是受免費開放的刺激,而後還能保持平穩的高接待量,靠的是主動創新的意識。

  現在,省博物館的目標是,放下架子,真正實現用展品與人進行文化對話。

  『時尚』,有市民用這兩個字來評價如今哈爾濱的博物館、紀念館所呈現出的新面貌。『博物館的確和從前大不相同———活了,與時俱進了,是刺激出來的。』省博物館宣教部的工作人員有同感,『現在,所有工作班子都在不停地轉,每天都有新藏品推出,甚至有我們的鎮館之寶。』

  觀眾多了,隨之而來的是超負荷的工作量,一開始,節假日加班,午休取消,大家挺難適應。但現在,他們愛上了這種忙碌的工作狀態,『你不覺得這纔是專業的公益文化麼?它可以讓人找到存在感。』

  『受傷了,不都是市民素質的事』

  『免費開放是一場較量的開始,誰受的傷少,誰能扛得住,誰就最牛。』有場館這樣看待自己。

  公益文化一旦免費,帶來人流的『波峰』在意料之內。如何利用各種方法削峰填谷,如何保證公益文化不被破壞,辦法其實很多,外行也能說出幾條。

  免費開放並不意味著管理上的簡化,更不是免責。劉冬冰說,免費不等於只管開門和關門,相反,還要在此基礎上發揮主動性,將管理維護工作做得更好。考慮到觀眾安全,避免人流激增發生擁擠、踩踏,很多博物館在免費開放之後增加了安檢門、攝像頭,壯大講解員、安保人員及志願者隊伍,為許多開放式文物加裝了『玻璃外衣』,同時設立了愛心座椅和提示牌,供觀眾休息。很多觀眾對文物『愛不釋手』,展館便劃出觀展線,加設提示牌,並加大人手進行文明引導與提示。

  『免費後遺癥』,在哈爾濱市各大博物館和紀念館並不嚴重。

  『既然是公益文化,需要的就不是管理者,而是文化普及服務者。』劉冬冰說,服務思維得變,角色得變,細節服務的質量更在提昇。省博物館在大廳立了個大背投,不間斷播放他們自己做的一期期展館宣傳片。與此同時典雅起來的,還有館內的浮雕、長廊、桌案等文化設施,與古朴淡雅的展品看起來相得益彰。至於服務質量,他們轉型的第一步,就是在大門口設了兩位女保安,和藹可親,讓觀眾一進館就感到心情愉快。

  漂書也有漂得好的,在哈爾濱就有典型。中央書店6樓的『月讀一書』漂書站,據說每天都能漂走三四十本,回漂率竟達80%以上。『借助書店的讀書氛圍,加上身份證登記、確認手機號碼等基本聯系方式,來漂書的人大多能自覺遵守規則。』中央書店的售書員透露『秘訣』。

  有刺激纔有動力。省圖書館從未抱怨過市民的素質問題。『繼續漂下去,這是一定的。回漂數字只是一個參考,我們一直在反思,究竟能采取哪些方法,引導市民用自覺性來主宰公益文化的命運。』

  文化公益之路任重道遠

  在省圖書館圖書漂流負責人於淼看來,那些漂回的圖書後面感人的一句句讀後感,已經用最好的方式回答了圖書漂流的意義。

  『如果堅持做下去,回漂率肯定是一年比一年高的。』於淼說,漂書與圖書館的根本區別就在於它的『親和力』,拋開押金制與實名制,漂書在用一種優雅的方式考驗並培養誠信,倡導市民文明素質的提昇。

  搞公益文化,其實是在『拓荒』。

  『拓荒』急需社會『血液』

  早年間,對博物館的定義是『非盈利性』文化機構。其實,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維護、維持乃至發展,都需要財力、物力投入。但受條件所限,免費『敞開大門』非常艱難,尤其是減免門票收入後相應增加的配套設施、新增水電費支出等運轉經費。

  公益,還是生存?曾經的博物館看起來像個『衙門』,除了一些權威部門舉辦的展覽外,很多展覽都任其自生自滅,有的博物館甚至成了大賣場、舞廳和餐館。

  黑龍江不是個富裕的文化大省,政府決定免費,由政府對這些單位的運營全程買單,讓公益文化少了後顧之懮。『免費開放是政府下的令,所有經費是政府埋的單。公益文化搞不搞得好,關鍵還是得看政府。』劉冬冰對此有深刻體會。省博物館的事業單位性質不變,所有工作人員的待遇不變,要想轉變舊思路,走開放的新思路,過程艱難。而省博物館如今保持活力的『秘訣』,不僅是因為有個新的領導班子。上上下下所有人的踏實,更多來自於政府帶給他們的安心。

  『我們最近招聘了7名合同制講解員。』劉冬冰說,這在博物館這種事業單位非常罕見。巧妙打破老體制和老腦筋,7名專業講解員將為博物館帶來新的活力。『不過,公益文化單靠我們的力量,現在看來不夠了。我們急需擴充志願者講解員的隊伍,需要更多社會力量的支持。』

  公益不等於『放養』

  雖說圖書漂流要有別於圖書館的制度,但圖書館的歷史模式可以借鑒。走訪市圖書館,一些管理人員也談到了丟書。『不可能百分之百不丟,押金只有十幾塊錢,身份證和聯系方式也不保證一定能找到人。圖書館的圖書管理,基本上全靠自覺。』圖書館培養出的自覺氛圍讓圖書漂流看到了希望,只不過在初級階段,要想真正把書漂起來,恐怕還得借助點『手段』。

  任何主動的自覺,總要有被動的規則作為前提。董鴻揚認為,公益文化絕不等於『放養』,不能缺少制度性的約束。無論是公共流動物品這種便民性舉措,還是公益文化活動,都需要兩方面因素共同來推動:一方面是濃厚的誠信氛圍,另一方面也基於活動本身而設計考慮的制度和規則。嚴格意義上說,後者還是前者的前提。

  圖書漂流,要一味強調公益的境界,也不行。因為首先,書要保證漂得起來,纔能在此基礎上談效果。有市民認為,可以借鑒會員制。登記、跟蹤,並不會顯得生硬,在圖書回漂時再回贈讀者一份小紀念品,並給予更多的漂書優惠鼓勵,市民對活動的積極性不難被真正調動起來。畢竟,公益文化是可以輕易打動人心的。

  走訪必勝客餐廳,記者也問過『愛心雨傘』的事。前臺經理說,押金還是最好的方法,回收率可以做到100%,單靠純粹的『借』,很冒險。而省圖書館的圖書漂流,堅持走區別於圖書館押金制的新路子,『這要有一個培育的過程,素質和氛圍都需要培育』,他們認為。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