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新聞網訊 今年,五常市水稻產量實現歷史性突破,水稻經濟效益也創造了歷史最好水平。全年水稻播種面積達178.9萬畝,平均單產達到685公斤,同比增加20公斤,總產實現12.3億公斤,同比增加0.6億公斤。水稻種植實現收入46.6億元,同比增收14.1億元,畝均增收1200.4元,人均增收2200.8元。這主要得益於深入貫徹實施『做大做強稻米產業五大戰略』。
著力加強產業基地建設,提昇稻米主導產業地位戰略。該市制定出臺《做大做強稻米產業發展綱要(2010-2015年)》,深入實施『百萬畝水稻生產標准化工程』,明確了稻米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確定稻米產業發展的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切實構建了稻米產業現代化發展體系,提出把五常大米打造成中國大米第一品牌的戰略構想。如今,水稻已成為五常第一大產業。
著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昇水稻綜合生產能力戰略。近三年來,該市累計投入資金1.5億元,進行末級渠系昇級建設,維修新建設水利工程839處,完成乾支渠清淤加固220公裡,共打補水大井3476眼,小井1032眼,大大提昇了稻米產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基本實現了旱澇保收。
該市著力加強科技體系建設,提昇水稻生產標准化水平戰略。重點在品種選育、育苗方式、栽培模式、施肥方式和灌溉技術五個方面創新,全面應用高產優質品種。水稻良種覆蓋率達到100%,稻花香二號的種植面積達到了125.2萬畝,佔水稻總播種面積的70%。去年以來,該市還投入3500萬元建設集中育苗小區和標准化大棚。目前,全市標准化大棚達到1.5萬棟,標准化育苗面積達到624萬平方米,佔育苗總面積的62%。
著力加強龍頭企業建設,提昇稻米產業化水平戰略。該市加大對東方集團、中良美裕、葵花陽光等稻米加工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發揮龍頭企業的牽動作用,與基地農戶簽訂生產訂單,提高產業效益。目前,全市有商品大米加工企業370家,年加工稻谷能力320萬噸,是水稻總量的3倍。其中年加工能力3萬噸以上的企業有6家,年加工能力1萬噸以上的企業有44家。
加強水稻品牌建設,提昇五常大米知名度和經濟效益。該市已向國家工商局商標局申報了『五常大米』產地證明商標,現已被評為哈爾濱市和我省著名商標。五常市大米還取得了『中國名牌產品』的權威認證,目前正在積極申報『中國馳名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