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搜 索
堅持科學發展理念推動新農村建設
2009-12-18 14:05:13 來源:東北網  作者:譚俊 王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18日訊 呼瑪縣堅持科學發展理念,強勢推進新農村建設並取得了顯著成效。

  以提高農村基礎設施檔次來促動新農村建設。縣委不斷加大向上爭取資金及政策的力度,把積極實施和落實國家和省的各項惠農政策,作為促動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和落腳點。針對農村基礎設施較為薄弱的實際,分別運用國家投資資金4028萬元修建呼榮灌區工程、850萬元建設白銀納呼瑪河大橋工程、1116萬元加強呼瑪鎮基本農田建設。呼榮灌區工程年底力爭修建完成黑龍江提防9.1公裡、總乾渠、西山蓄水池,修路、修渠、打井、安置噴灌設施,解決3.91萬畝的旱田灌溉。此外,投資4800萬元進行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徹底改變呼瑪縣11個行政村無電歷史。拿出460萬元配套資金補貼100多家農機大戶,使全縣大中型農用機械達到4900多臺套,農機機械綜合作業率達到98%。全面貫徹落實支農、惠農政策,通過『一折通』發放各種涉農補貼資金2548萬元,補貼戶數4547戶,滿足了農村對農耕資金的需求,激發了農民種地積極性。

  以加快產業經濟發展來推動新農村建設。在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進程中,不斷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呈現出多業並舉的良好態勢。形成了以大興安嶺商品糧基地、全國名牌淀粉為核心的優化麥豆薯產業。2009年實現糧、豆、薯為主的作物播種面積113萬畝,預計總產將突破13萬噸大關。發展寒帶萬張皮毛基特色養殖業,建設標准化冷涼型特色養殖示范園區10個,絨山羊、肉牛、獺兔、狐貉等養殖數量超過5萬只,來自畜牧養殖業的收入已佔據農業家庭總收入的22.2%。建設純天然、無污染冷水名貴魚供應基地,大力發展冷水魚養殖產業,引進、推廣冷水魚優質品種和網箱養殖技術,擴大養殖面積。冷水魚養殖數量達到20萬尾,完成年初確定的百萬畝冷水魚養殖面積的70%。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種植生產基地面積達到80萬畝,有2家面粉和食用菌生產企業進行了雙A級綠色食品標識資格申報。逐步建立北藥培育生產基地,人工種植面積擴大到5000畝,形成了人工種植和山野采集相結合的北藥發展模式。大力開發山野菜和山野漿果采集、種植、加工產業。把采集和加工增值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產業鏈,增加農民的收入。據統計,農民采集山野產品連續三年突破3000萬噸,年創產值3000萬元。積極爭取對俄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瓜菜種植和家禽養殖業。將溫室種植面積擴大到20萬平方米,上市品種增加至50餘個,極大地豐富了當地群眾菜籃子生活。

  以典型引路方式來帶動新農村建設。在新農村建設中,呼瑪縣發揮示范作用,以典型引路方式來帶動新農村建設向前發展。全縣啟動了『一手抓示范,一手抓整治』活動,將條件好的村作為示范村,將條件較好的村作為整治村,並統一編入新農村建設第一梯隊,重點扶持,積極推進,做到以點促面。目前選定的村都按照縣委提出的『一村一品,特色明顯』的方針,結合各村實際制定了新農村建設規劃,且已取得初步成果。木耳村、絨山羊村、蜜蜂村、狐貉村、大棚村、養豬村一批批特色村成為呼瑪新農村建設的一大亮點。在文明家園建設上,圍繞改善村容村貌,從解決農民最急需的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入手,以『三邊四沿』綠化為紐帶,以重點村為試點,采取示范引路方式,堅持規劃先行,基礎突破,抓好村莊建設,整治村容村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通過不懈努力,呼瑪縣已先後有4個村和40戶農民被農業部等四部委授予『綠色小康村』和『綠色小康戶』稱號。

  以項目發展成效來拉動新農村建設。呼瑪縣把推進項目建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善農村經濟運行的質量作為拉動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工作。在推進項目發展過程中,以整村推進項目為突破口,投資1238萬元大力改善三合村、沿江村、紅光村、河南村4個項目村的基礎條件,建設了總面積3152平方米的草磚樣板房52戶,撤並村屯144戶,主要街道路面硬化率達到100%。此外,投資200萬元建設鄂倫春族養馬場,投資50萬元建設白銀納村食用菌場,又為白銀納工藝品廠追加20萬元,為寬河電站投放價值為15萬元的魚苗。為有效暢通農民增收渠道,呼瑪縣還自籌資金300萬元,建設3870平方米糧食儲備庫。重點加大了香麥公司、綠野公司、麗雪淀粉廠等15家地、縣級農業龍頭企業的培育壯大和4家農業專業合作社的扶持發展力度,從而有效解決了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

責任編輯:於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