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搜 索
著力實施『五民』工程 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2009-12-18 14:32:38 來源:東北網  作者:楊曉旭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18日訊 自第三批學習實踐活動啟動以來,漠河縣興安鎮立足農村實際,開展『拓思路、上項目、解民懮、促民富』為主題的實踐活動,解民情、體民願,從農民生產生活中最緊迫的問題入手,全力打造『民居、民智、民樂、民保、民富』的『五民』工程,確保學習實踐活動取得明顯成效。

  一、主要做法

  1、實施『民居工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自活動啟動以來,他們以整治『髒亂差』為突破口,切實加大亮化、綠化和環境綜合整治力度,改善生存環境和生活設施。一是開展『新農家』創建活動。以『比富裕、比學習、比和睦、比鄰裡、比庭院、比廚房、比被褥、比廁所』為主要內容,引導農民群眾參照標准對衛生及行為修養進行整改,大力開展『文明村屯』、『文明家庭』、『十星級文明戶』評選活動,積極倡導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二是通過專項清理,做好『三清一美化』工作,暢通排水溝,亮化街道,美化院落,改善居所衛生。拆除臨街和主乾道兩側的違章建築60餘處,清理垃圾堆、雜物堆和柴草堆『三堆』600餘車。實施綠化美化香化工程,新補植樹木1.8萬餘株,基本達到了『林繞村,樹綠街,花香院』的標准;通過技術指導、人力援助、資金幫扶和無償為困難戶提供建築材料等辦法,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群眾修繕住房、粉刷牆壁,建設整潔、美觀、實用的農家新居。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分別為三個村維修了農田路,計13公裡。新修白色路面3公裡,砂石路4.8公裡,農民出行難的問題得到了根本的解決,新修建機井3眼,使55%的農民吃上了自來水。

  2、實施『民智工程』,提高農民綜合素質。以學習實踐活動為契機,他們把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作為突破口,著力培養建設新農村的帶頭人、科技示范戶和農村經紀人,成為帶領農民共同致富的骨乾力量。一是走出去學習先進經驗。積極開展『四強式』村黨支部書記學習活動,選派優秀支部書記到華西村、興十四村等地考察學習,增強引領發展的能力;選派農業技術員、種養殖大戶參加農業科技大集,增強致富的本領。二是請進來傳授實用技術。充分利用黨校(分校)的有利條件,開辦實用技術、法律法規、市場信息知識等培訓班,聘請專家和技術人員進行專題授課和技能培訓,加快農民實用技術普及。三是加強村級電化教育建設,維修黨員活動室,配備電教設備,購買電教片,配齊配強專兼職電教員,深入開展以遵紀守法、崇尚科學、移風易俗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傳播積極向上、健康文明的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新風尚,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四是實施『雙培』工程。堅持不懈地抓黨員隊伍建設和黨員培訓,把黨員培養成為產業帶頭人或經紀人、把群眾產業帶頭人培養成黨員、把優秀黨員培養成村乾部。

  3、實施『民樂工程』,豐富農民文化生活。圍繞活動的開展,興安鎮把精神文明建設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堅持繁榮、健康、文明、守法、和諧的原則,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一是加強文化陣地建設。修擴建多功能活動室和圖書室,購置科技、種養殖、修理、保健、文學著作等十多類百餘套書刊,新開通有線電視節目5套,向村民開放,讓廣大農民群眾勞動之餘,有所學、有所樂,促進精神文明、和諧社會建設。二是開展文娛活動。主辦棋、球、牌賽,組織秧歌隊,豐富群眾業餘文化生活;舉辦文藝專場演出和聯歡會,開通高音喇叭和有線電視網絡,將學習實踐活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森林防火、計劃生育、實用技術等政策法規和理論知識,向群眾宣講,促進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4、實施『民保工程』,為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提供保障。他們優先解決教育、醫療、養老等問題,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一是加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進程。投資維修衛生門診,加強醫務管理和基礎設施建設,做到規范化、標准化。組織機關乾部上門入戶對農戶進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宣傳,提高農戶的參保意識和積極性,現全鎮農民參保率達到90%,農村弱勢群體醫療得到了保障。二是切實做好『兩個必保』工作。嚴格政策把關,把家庭生活困難戶納入『低保』,確保生活有著落;積極籌措資金,解決家庭困難學生上學難問題,確保無一人失學。三是認真做好老年人優待金發放工作。對達到享受老年優待金標准的農村老人,做好核定工作,按期足額發放。四是積極兌現中央支農政策,繼續以『一折通』的形式,將糧食直補及追加、綜合直補按時足額發放給每個農戶,將國家對農民的優惠政策切實落到實處,提高了種糧農民的積極性。

  5、實施『民富工程』,不斷讓群眾得實惠。活動開展以來,他們按照『特色興鎮搞養殖、項目強鎮富新村』的思路,切實加大農業種、養結構調整力度,努力增加農民收入。一是積極探索,不斷創新畜牧業快發展、大發展的方式方法。深入開展『黨員+農戶』活動,為養殖戶提供資金、信息、技術、購銷等服務,發揮黨員乾部在擴大養殖規模,提高養殖效益中的引領作用,穩步發展畜牧養殖業。二是發揮比較優勢,變傳統農業為特色農業,利用本鎮地處高緯度地區,光照足,晝夜溫差大,西瓜、香瓜糖分積累高,馬鈴薯生長和抗病性能獨特這一優勢,積極推廣瓜果、蔬菜保護地栽培和寒地馬鈴薯種薯培育。新建日光溫室、塑料大棚5000餘平方米,推廣大田覆膜加小棚拱膜技術35畝,栽植西瓜、香瓜43畝;種植的200餘公頃種薯以訂單形式被東寧縣客戶以高出普通薯一倍的價格,一次性收購350噸,並通過東寧口岸銷到了俄羅斯。三是開展勞務培訓,引導農民『走出家門』進城出勞務。定期對全鎮勞動力進行普查,詳細掌握外出務工人員意向,適時舉辦外出務工人員培訓班,為勞動力轉移提供技能培訓和信息服務。全鎮今年到上海、浙江、深圳等地務工人員達到了130人,為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開闢了新的道路。

  二、取得的效果

  1、學習實踐活動取得新進展。鎮黨委把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作為學習實踐活動重要內容,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統籌安排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抓住重點積極推進,點面結合力求實效。廣大黨員乾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發揮骨乾作用、幫帶作用和引導作用,開展資金幫扶、技術幫扶、人力幫扶,從解決農民群眾最緊迫的生產和生活問題入手,切實為農民群眾辦好事、辦實事,以實際行動踐行先進性,不斷鞏固和擴大學習實踐活動成果。

  2、精神面貌發生了新變化。在黨員的帶動下,農民群眾對庭院衛生意識有了根本轉變,形成了『人人講文明、個個愛清潔、戶戶講衛生』的良好氛圍。攤床亂擺、雜物亂放、垃圾亂倒、污水亂潑、糞土亂堆、禽畜亂跑『六亂』問題得到了有效治理,農用車輛、船只擺放規整,板障子整齊劃一,飼草全部出村,街道衛生乾淨,庭院整潔利落,室內窗明幾淨,農村『髒、亂、差』現象得到了根本改變,面貌煥然一新。

  3、村民素質有了新提高。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悄然興起。比乾淨、比整潔、比文明、比和諧;坦誠相待、團結和睦、互相幫助、互相尊重,一位位好婆婆、好兒媳,一個個好鄰居、好街坊,一家家星級文明戶、新農家示范戶在文明創建活動中湧現。生產方式有了根本改變。804型大膠輪、液壓雙向型自動犁、3070型收割機,現代化機械設備替代了牛耕馬犁;日光溫室、塑料大棚、大田覆膜,保護地栽培農業新技術使農民不再靠天吃飯;特色農業、效益農業、訂單農業,促進了高產高效。勞動技能培訓使外出務工人員有了一技之長,『力工』變成了『技工』;農業科技培訓,培養了種養殖『明白人』,種田『老手』成了『高手』,養殖『新手』成了『能手』。

  4、農村經濟有了新增長。以養殖絨山羊、黃牛為主的畜牧業,以栽培溫室黃瓜、大棚西瓜、香瓜為主的特色種植業,以外出務工為主的勞務輸出三大產業,構築起經濟發展新格局,成為農民增收的著力點,擴大了農民收入來源,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今年產羊絨1400餘公斤;種植馬鈴薯3100畝,訂單銷售350噸;新建塑料大棚4000平方米,日光溫室930平方米,全鎮溫室、大棚總面積達7000餘平方米,覆膜種植西、甜瓜43畝,棚室瓜類2萬餘株。預計可實現農業收入320餘萬元、牧業收入330餘萬元、勞務收入150餘萬元,農業經濟總收入可實現900餘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可實現3800元。

責任編輯:於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