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0日訊 哈爾濱市有各種所有制形式的養老機構199家,共有床位一萬多張,而哈爾濱市60歲以上的老人已達122.93萬……很多有養老需求的老人無法進入養老院,只好進入一些無證照的『黑』養老院。
住在道裡區新陽小區的黃大爺老夫婦倆,四天前搬進了安靜街上的一家老年公寓。老兩口每個月的費用是1200元,對兩人加起來近3000元的退休金收入來說不成問題,圖的就是個方便和熱鬧。
哈爾濱市民政局的最新統計數據表明:目前哈爾濱市八區十二縣60歲以上的老人已達122.93萬,佔人口比例12.7%,80歲以上老年人有16.4萬人,佔老年人口數量的13.6%;空巢老人達到53.9萬人,佔老年人口數量的47.8%;部分喪失和完全喪失自理能力的老人有20.9萬人,佔老年人口數量的17.3%。據測算,哈爾濱市老年人正在以每年3%的速度遞增,這意味著,每年都會新增老人近4萬。從1999年起,哈爾濱市已開始步入人口老齡化城市(60歲以上老年人佔總人口10%以上)。
居家養老一直是中國人傳統的養老方式,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空巢老人和獨生子女政策造就的『四二一』式的家庭越來越多,養老已成為一個必須認真面對的社會問題。
5萬人等1萬個床位,雖然有市場需求,但是利潤微薄導致無人願投大額資金興辦養老機構
全市各種所有制形式的養老機構有199家,共有床位一萬多張。這是目前哈爾濱市養老機構的現狀,而有此需求的老年人則有5萬餘人,絕大部分有意願到養老院裡安度晚年的老人都因為無處可去而不得不依舊沿襲著傳統的居家養老方式。
據了解,目前哈爾濱市有民政部門主辦的養老機構4個,共有床位2100張。市區內的三無(無法定贍養人、無勞動能力、無經濟來源)老人在這裡養老,其餘的老人為有償代養。排隊等床、預約登記近年來一直是這幾家財政全額撥款的養老機構的現狀。想在養老院裡獲得一個床位,成為不得不排隊等候、甚至找關系走後門的難事。據市民政局社會福利處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哈爾濱市城區內的民辦養老機構入住率都能達到90%以上,有些聲譽好的老年公寓,甚至都在走廊裡加床,可就是這樣老人們也樂意。
記者了解到,目前哈爾濱市的民辦養老機構還都處於滿足養老基本需求的水平,沒有南方以及沿海城市高檔次豪華養老機構。據業內人士介紹,現在民辦的養老機構都是微利經營,很多經營者都是下崗職工,說白了就是做『小買賣』,在經營的過程中實現了『主觀為自己生存,客觀為社會解難』的目的。
市民政局主管此項工作的負責人介紹,現在民辦養老機構的市場是全部放開的,收費方面完全市場化,民政部門和物價部門都沒有指導價,完全由養老機構自己定,或高或低憑的是條件和服務,是一個門檻不高,利潤不大的行業。社會福利處處長石大慶給記者舉了個例子:火車站前條件最一般的小旅店,一個床位一天20元錢,一個月下來600元。可是老年公寓裡一位老人的一個月的收費也是600元左右,可是要有一日三餐,要有活動場所,還得洗洗涮涮。所以有能力開小旅店的市民都不會選擇開養老機構。同時哈爾濱普通市民的收入水平也限制了高價位、高檔次養老機構的興建。可想而知這種利潤微薄、資本回收較慢的行業,很難有大的資金投入,這也是社會養老一直處於比較『低迷』狀況的原因之一。
單靠現有的民辦力量,為養老機構提檔昇級幾乎是夢想,經營者呼喚政府的扶持加大力度加快速度
為了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市政府出臺了《關於動員社會力量加快發展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的意見》,近日,市民政局聯合哈爾濱市其他十二個部門又聯合出臺了這個《意見》的實施細則,今年年底,依據實施細則應該發放的各項補助資金就可以下到各區的民政部門。
據了解,新出臺的意見對於現有的養老機構的微利經營的確是一個補充和促進,雖然力度還不及南方一些城市,但就本地區而言算得上是一次『大手筆』了。市民政局社會福利處負責人介紹,『新政策』主要有三部分補貼:
一是『建成補貼』。對於新成立的獲得相關部門批准,核發許可的社會養老服務機構,驗收合格後,每一張床位資助1000元,資助金分兩年支付,每年500元。二是『運營補貼』。老人入住率達60%以上,入住老人及其家屬滿意率達90%以上;沒有發生安全責任事故;老人居住6個月以上的,每張床位每年補貼240元。三是『供養補助』。對收住經市民政局部門認定的城市『三無』老人的養老服務機構,按收住『三無』老人每人每月300元的標准予以資助。
據了解,政府對於民辦養老機構的優惠政策有很多,稅收、水、電、燃氣、供暖等方面都有減免和優惠,但是最大的亮點還是『床位補貼』。『這聲音幾年前就聽到了,也看到其他城市都發放了,就等著自己能拿到相應的補助。都說民辦養老會越來越熱,是前景非常好的「朝陽產業」,但是這一行又是個弱質產業,單靠自己提高檔次太難了,我們是天天盼著政府的扶持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哈爾濱市民辦老年公寓的經營者李春華說。
目前政府大力倡導『社會福利事業社會辦』,政府發揮杠杆的作用,給政策,給扶持,更多地吸引社會力量積極加入到社會福利事業中。據了解哈爾濱市政府投資1.8億興建的第五家『官辦』養老機構『安康老年公寓』即將投入使用,共有2100個床位。業內人士分析,如果能夠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積極投入社會福利事業,再加上政府的財政補貼,社會福利社會辦,相關行業有錢賺纔是解決之道。
目前哈爾濱市無照經營的『黑』養老院數目已超過『正規軍』,在養老機構大缺口的現狀下,『黑』養老院的存在也緩解了一部分供需不平衡矛盾。
曾有數據表明,哈爾濱市區內無證照經營的老年公寓在300到500家左右,數目遠遠超過了審批合格者,這些養老機構被人們稱為『黑』養老院。
對於『無證照』經營的老年公寓,目前哈爾濱市的各級民政部門無法掌控,也無力清理。在目前哈爾濱市民辦養老機構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為何還有『黑養老』存在,『有證養老』無費無稅,還會享受到政府各種扶持政策,何故要抱著個『黑』身份不放?
據了解,民辦養老機構『身份』獲得需要具備以下條件:首先獲得消防部門核發的『消防安全檢查許可證』、衛生防疫部門核發的『衛生許可證』後,經營者通過民政部門的審核獲得『社會福利機構設置批准證書』和『非企業單位登記證書』。據業內人士透露,『黑』養老院很多都卡在了『消防』和『衛生』上。因為准入門檻較低,不需要什麼設施設備,居民樓裡的三室一廳就可以經營,所以很多有意願開辦小型老年公寓的人並不需要很大的投入就可開門營業,而入住的老人關心的多是室內的環境衛生和一日三餐的搭配等,很少有人會去看證照。雖然准入門檻低,民辦養老機構開辦相對容易,但由於收費低廉,無力改善基礎條件,同時服務質量也上不去,直接影響了入住率和經濟效益,所以社區裡民辦老年公寓堅持不了幾個月就關門的大有人在。曾經在道裡區光華小區內開過一個『托老所』的下崗職工畢艷梅告訴記者,冬天的時候根本不賺錢,全靠夏天時往回拽一拽。這要再辦什麼手續,那更沒得乾了。
記者了解到,現在有些居民小區裡的無照經營養老機構口碑非常好,一般這樣民宅裡的養老院都是由家裡人來打理,每天的活無非就是做做飯、洗洗涮涮,需要的就是個勤快勁兒和熱心腸。在道外區長春街上就有家老年公寓,經營者是一對下崗夫婦。兩口子是那一帶出了名的熱心人,妻子崔薇告訴記者,照顧老人就像照顧小孩兒一樣,你怎麼逗小孩子說話,就怎麼逗老人開心,到她那的老人沒有不說她好的。『每次包包子包餃子的時候,我們這可熱鬧了,都是大家一起包,你不讓他們動手他們還不高興。』崔薇說。
盡管無照經營的老年公寓得不到扶持,備受異議,應該列為取締對象,但是民政部門的工作人員也不得不承認,在目前養老機構大缺口的現狀下,『黑』養老院的存在也緩解了一部分供需不平衡矛盾。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母親的碗筷沒洗乾淨;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親的花草已漸荒廢;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經常忘記關閉燃氣;如果有這麼一天,那你要知道雙親真的已經老了……』這是互聯網上的一首關於父母老去的詩,3000萬的點擊量說明老齡化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獨生子政策已經讓未來的家庭不能承受養老之重,解決民辦養老機構的困境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