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12月28日訊 房子還未進戶,裝修公司的『上門服務』電話頻頻打來,這是很多房主曾經有過的經歷。很多房主不免疑惑:是誰泄露了我的資料?
近日,記者經暗訪獲知:原來是售樓部或物業公司把業主的資料賣給裝修公司的。
業主質疑
裝修公司怎麼知道我買房?
龔先生6月初在哈爾濱市某高檔住宅小區買了一套使用面積80多平方米的高層。上周,龔先生剛剛拿到新房鑰匙,第二天就接到一家裝修公司的電話。對方自稱是某裝修公司的業務員,得知龔先生購買了房子,所以想與他商量將他的房子裝修後作為公司的樣板房,不但價錢優惠,而且裝修質量好。此後,類似的電話不斷,有的公司讓龔先生去了解一下裝修知識,有的提出要給他免費設計一張裝修圖紙,這些電話多是上班時間打來的,甚至是在他開會時,這讓龔先生異常煩惱。為了避免被騷擾,現在只要是陌生電話,龔先生直接拒接。
『王女士您好,聽說你家房子就要進戶了,准備什麼時候裝修呢?我們公司很有實力,您不妨考慮一下……』王女士告訴記者,她的房子這個月末纔進戶,可是這已經是近段時間以來她接到的第4家裝修公司的電話了,有的電話甚至是在很晚的時候打來,而且她還收到多條裝修公司發來的短信。王女士表示,裝修公司提供上門服務是好事,但是這種狂轟濫炸不分時段地打電話、發短信,誰受得了?
同樣的經歷使業主產生同樣的疑問:裝修公司怎麼知道我的電話?記者從隨機采訪了一些新房的業主,他們認為能擁有自己詳細資料的無非是售樓處、物業、銀行。
為了了解背後的真相,記者以新房業主的身份走進給王女士打電話的那家裝修公司,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了其中的內幕。
設計師 『泄密』 賣資料提成裝修金的5%
這家裝修公司的設計師表示,裝修公司就是依附於樓盤而生存,所以在裝修行業,各家公司的業務員手中都會有一些已出售的新小區房主名單。這已經成為該行業的『潛規則』。
而這些名單的來源就是樓盤的售樓處或物業公司。在哈市新業主的資料通常是捆綁式銷售,至少以幾十個房主的資料為一『單』,價錢在200元至300元不等。而且,由於樓盤位置和檔次的不同,客戶資料的價格也有差異。如道裡、香坊、道外等區城鄉結合部的樓盤,裝修公司認為檔次不高,購買的興趣也不大,價錢自然便宜,而南崗、道裡、香坊區一些中高檔的樓盤纔是個裝修公司的主功目標。
另外,社會上專門有一些人低價從售樓處買到業戶的資料後,再高價分別賣給多家裝修公司,所以纔會出現一個業主接到多家裝修公司電話的情況。
當記者表示與該公司簽訂裝修合同後,這位設計師透露了一些更不為人知的內幕。由於售樓處的信息僅限於業主的電話,利用價值不高,所以有『門路』的公司就會想辦法從『權威人士』處弄到更詳細的房主信息,比如在開發公司內部任職較高的人。當然,這些包括房主身份證號、工作單位、戶型的絕密資料,交易的方式是按照最終簽訂的裝修合同的金額比例提成,一般在4到5個百分點。
這位設計師表示,現在裝修行業競爭相當激烈,這家不這麼乾,不等於別家不這麼做。撒大網總等逮到一條大魚,只要被『買』來的客戶中有一個人選擇了這家公司,那麼裝修公司買資料的錢就賺回來了。
律師說法 泄露客戶信息構成違約
物業或售樓部出賣業主的資料,這在當前已成為房地產市場的普遍現象,而個人資料外泄也不只是房地產市場的獨有現象。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個人、公司信息已演變為一種熱門的市場資源,並成為一些機構和個人的謀利之道。
『其實泄露他人信息,不僅僅涉及侵犯隱私的問題。』黑龍江金海律師事務所於連國律師表示。如果查明是售樓處等單位將業主信息泄露出去,或是售樓處工作人員私自變賣了業主的電話號碼,這就牽涉到另外兩個法律問題,前者違反了合同法的附隨義務,後者則侵犯了單位的商業秘密。
於連國律師進一步解釋,《合同法》規定,合同當事人應當根據合同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附隨義務。即使這些附隨義務在合同條款中沒有明確規定,當事人也必須遵守和履行。業主買房,留下了詳細聯系方法,售樓處就具有為業主信息保密的義務,否則就是違約。此外,如果售樓處員工把售樓處掌握的業主個人信息偷偷出賣,那麼員工就侵犯了售樓處的商業秘密,造成的後果就由該員工承擔。
我國民法迄今還沒有專門對隱私權做出規定。但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已經進入立法程序。律師表示,這會為解決此類問題提供更加有效的法律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