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民在大棚內侍弄幼苗。
東北網12月28日訊 2009年歲末的一天,冰城哈爾濱,一場瑞雪不期而遇。
年僅36歲的光明村村民、無公害名優瓜菜協會會長鄭連昇,正站在光明村的一處高坡上,眺望著自己的綠色果蔬基地,細膩而溫婉地揣摩著這場瑞雪。
他心裡正盤算著2010年的『戰略目標』:建一個超萬米的『綠色果蔬試驗園』,將一些新、奇、特果蔬品種,統一進行實驗種植、統一管理;並拓展銷售渠道,建立自己的營銷模式,以連鎖店的形式推出基地產品,及時供應哈市『市民餐桌』……
蔬菜村闖出嶄新致富路
多年來,光明村一直是一個標本式的城市近郊蔬菜村。因為一個人的大膽設想和嘗試,這個村的命運被徹底改變。這個人的名字叫鄭連昇,如今,他已經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綠色無公害果蔬大王』,並創立了幸福無公害名優瓜菜協會。他坦言,與市場較量增長了他的叡智和膽量,市場是他的大學……
善於學習,敢於『吃螃蟹』,造就了光明村人綠色蔬菜業的輝煌,同時也帶來了光明村的綠色農業經濟。
作為哈爾濱市遠近聞名的蔬菜專業村,光明村前幾年以生產紫花油豆角而聞名。但是,市場風雲的不斷變幻,使農民收入很不穩定。而且,菜農們單打獨斗地闖市場存在很大的風險,收入根本得不到提高和保障。
見此情景,鄭連昇一直在想:該怎樣改變農民單打獨斗闖市場的局面呢?通過自己對市場的不斷摸索和對農業科技知識的學習,他深深地感覺到,要想發展真正的效益型、科技型、規模型農業,真正達到促農增效的目的,必須成立行業協會,以此來打出自己的品牌,搞農業新品種的開發和種植。
2009年5月,光明村又成立了『連昇特色果菜配送中心』,對無公害綠色瓜菜進行生產開發加工、包裝、配送、檢測於一體的專業經濟合作組織。
在鄭連昇的帶領下,光明村以協會+公司+基地+農戶的市場產業結構模式,加大產品的高附加值,始走上產、供、銷一體化的特色之路。
年產200萬斤 『放心菜』火了農民錢包鼓了
時光流轉。幾年來,先後有360多名村民加入了無公害名優瓜菜協會。
而且,協會連續幾年被評為『優秀農業專業技術學會』和『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先進集體』稱號。協會的綠色果蔬基地規模近3000畝,鋼架大棚2000棟,節能溫室10000平方米,育苗溫室30000平方米,配送中心佔地近2000平方米,分為冷藏區,保鮮區,包裝區及綜合辦公區於一體。擁有哈爾濱市最先進的檢測技術與儀器,並擁有成套的篩選、加工、包裝、保鮮設備和先進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也就是說,城裡人買菜,可以知道這菜是哪個村、哪一戶、怎麼種植及什麼時間生產和采摘的,這樣的『放心菜』能不火嗎?
鄭連昇走在了哈市菜農的頭裡。現在,他們村年生產果菜約200萬斤,全體村民直接增加收入60萬元。
如今的光明村,在國家政策的東風下,通過組建協會的農業發展模式,使農民嘗到了發家致富的甜頭,真正達到了農民增收增效的目的,較成功地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並順利地與臺灣農友種苗公司建立了友好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