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6日訊 塔河縣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以服務居民為抓手,以文明和諧為目標,通過實施『六項工程』,打造『六型社區』,構建服務平臺,增強服務功能,紮實推進和諧社區建設。
一是實施民主建設工程,打造民主管理型社區。先後制定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諧社區建設的意見》、《關於社區建設和社區黨的建設工作『五有一達標』創建活動方案》和《塔河縣農村社區建設工作方案》等文件。各個社區都成立了社區成員代表大會、社區居民委員會、社區協調議事委員會等群眾自治組織,縣委先後抽調了4名科級乾部下派到塔河鎮內的4個社區掛職抓社區建設,在大中專畢業生中招聘了24名社工人員,實現了社工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通過召開民情懇談會、工作聽證會、民主評議會等,有效地保障了居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發揮黨員的作用,對社區黨員實行『三站一支部』管理,1687名社區黨員、2086名駐區黨員通過『建家認崗』、『進家組隊』等活動,促進了社區各項活動的開展。
二是實施社區治安工程,打造平安溫馨型社區。將社區作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第一道防線』,按照『一居一警、一區一隊、一樓一長』的要求,在社區內組建了社區警務室,配備了專職民警,成立了專職保安隊伍,組織和發動居民開展群防群治,構築起了以社區為基點的『防、控、管』一體化治安網絡,做到了社區封閉管理與樓內防范相結合,專職隊伍巡邏與鄰裡守望相結合,促進了社區秩序的和諧。同時,結合『五五』普法,積極開展『法律進社區』活動,大力開展『零案』社區、『安全一條街』等創建活動,極大地調動了廣大居民參與維護社會穩定工作的積極性。
三是實施文教衛生工程,打造健康文明型社區。組建了學校、社區、家庭『三位一體』的青少年教育體系和以社區學校為主的成人和老年人教育網絡。今年,各社區共舉辦各類培訓班190餘期,內容包括政策法規、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科普、生活保健、子女教育等,培訓社區居民6200多人次。整合社區衛生資源,建立起15個方便居民就醫的社區衛生服務站,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諮詢、老年保健、疾病診治、殘疾康復等服務,受到了居民的好評。最近,縣紅十字會、衛生局組織縣中醫院醫療人員帶著6000多元藥品,3000多元的生活用品分別深入到開庫康、依西肯等農村社區開展免費送醫送藥義診活動,切實解決了農民的實際困難。
四是實施社會救助工程,打造社會保障型社區。各社區建立健全了以『五保五救助』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救助體系,有效地保障了困難群眾和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促進了社會和諧與穩定。各社區通過開展『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暖百家心』活動,把6700多名困難群眾納入了城市居民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各社區實行低保監審會及聽證會制度,增加透明度,被廣大居民群眾稱為『陽光低保』。全縣撤銷不符合條件的低保對象共235戶481人,新納入285戶542人,既做到了『應保盡保』,又做到了『應退即退』。通過建立下崗失業人員信息庫,為下崗失業人員提供3128個就業崗位,先後幫助1852人實現了再就業。
五是實施基礎建設工程,打造服務發展型社區。建立起『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補充、專業機構養老為支橕的養老體系。投資150多萬元新建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的敬老院,20多位五保老人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樓房。設有多功能廳、康復中心、醫療保健室、洗浴室、乒乓球室、臺球室、棋牌室等休閑娛樂場所,足可容納50人的專業養老機構,可實現農村五保戶進城集中供養。先後投入30多萬元,在全縣6個社區建立了用於居家養老的日間照料室,對臨時需要社區照顧的老人進行托老服務。
六是實施安居惠民工程,打造農村小康型社區。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求,不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昇了農民幸福指數。實施了農村『泥草房改造』工程,改造興建村住房100戶,實現磚瓦化6000平方米。實施了農村公路『通暢』工程,新建通往開庫康鄉68.7公裡通鄉公路。實施了有線電視『村村通』工程,實現全縣農村通訊、有線電視、廣播網絡全覆蓋。實施了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建設工程,在三個鄉各建一處民生服務大廳,配置桌椅、圖板、電腦等辦公用品,在11個村社區服務站完成『六位一體』建設,為村民提供文化娛樂和體育健身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