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3日訊 從『要我獻血』到『我要獻血』,無償獻血屋改變了哈爾濱市的獻血模式。無償獻血屋曾風噪一時,成為全國推崇的范例,而如今,數量增長緩慢之下,還遭遇拆後難建等諸多問題。風光過後,無償獻血屋似乎被擠進了死胡同。對此,市政協委員聶晶進行了調查走訪並提出相應的建議。
說起獻血經歷,市民宋慶來算是老字輩了。從年滿18歲為了紀念成人第一次獻血到現在,他已有10多年的獻血史,也親眼目睹了街頭獻血形式的變遷。據了解,以往街頭獻血是無償獻血的主要途徑,以流動采血車為主,但因其空間狹小,冬冷夏熱,志願者經常發生獻血反應。2004年,南崗區建設街上建起了全國第一座『愛心獻血屋』,受到了廣大志願者的歡迎,當年其提供的獻血量已接近全市的三分之一。因其成功設立,各大城市爭相效仿,全國30多個城市隨後在大學校園和商業繁華地帶建起『愛心獻血屋』,使其逐漸成為無償獻血業的發展趨勢。可事隔幾年,這一先進模式卻遇到困境。
宋慶來說,因遭遇搬遷,設在繁華街區的獻血屋消失了近10個月,隨後選擇的新址因地處偏僻,許多老獻血志願者難覓其蹤,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獻血熱情。此外6年內,本應備受推崇的獻血屋僅建立了3座,發展甚是緩慢。
市政協委員聶晶建議:
推進『愛心獻血屋』的選址和建設工作,為獻血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務,已成為當前無償獻血工作發展的重要任務。加大力度,推進『愛心獻血屋』的選址和建設工作。衛生部門可根據哈爾濱市無償獻血工作的實際需要,統籌提出建設目標和選址意見,經論證通過後,由市委、市政府協調選址涉及的有關部門和有關單位,捨棄部門利益、顧全大局,積極支持『愛心獻血屋』的建設,共同營造無償獻血良好環境,推動哈爾濱市無償獻血工作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