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1月14日訊 去年入冬至今,哈爾濱市已經下了13場雪。根據哈爾濱市政府相關部門規定,無論是大雪、中雪,還是小雪,必須一天內清完。據統計,今年入冬以來僅道外區城管局就動用了7.2萬餘人次清理冰雪,清雪運動一結束這些剛剛奮戰在清雪一線的工人們還要繼續投入到日常的保潔工作中。數九寒天裡,保潔工人們為了哈市環境在街頭忙碌。凍傷、關節炎幾乎成了保潔工人隊伍中的『通病』,但是為了保證道路的整潔,他們依舊冒著嚴寒堅守崗位。
手套每月報廢一副
加厚的棉鞋,加厚的手套,脖套帽子全副武裝,即便這樣,數九寒天裡,正在道外區太平橋頭清掃的幾名保潔工人還是凍得直跺腳。工作了一上午,厚厚的脖套和帽子上蒙上了一層『白霜』。
『這副手套又要報廢了。』13日上午,道外區城管保潔二中隊的崔萍擺弄著自己的手套苦笑道,這是今冬以來報廢的第二副手套。今年51歲的崔萍在保潔戰線上工作了29個年頭,兩個女兒現在都上大學了,她就盼著孩子能找個好工作,等她退休了好安心在家『養老』。但在退休前,無論天氣如何,她和伙伴們都會堅守在清潔第一線。
崔萍手裡的這副手套原本是深粉色的,但此時已難辨其本色。手套手掌部分磨得發黑,大拇指和小拇指等多處縫著的綠線格外顯眼。『這副是我自己買的,實在捨不得扔,縫縫還能用幾天。』崔萍說,保潔工人都很『巧手』。『我們自己縫制手套,這樣還能多加些棉花在裡面。』據了解,每位保潔工人一個冬天就要耗費三四副棉手套,工作量大時,幾乎每月就要報廢一副。
零下30℃那幾天,保潔工人們凍得手腳都麻木了。『休息時,有人在火爐取暖時不小心手燎了個大泡,要不是別人提醒,自己還不知道呢。』崔萍笑著說,天寒地凍的,大家也必須全天在街上『巡查』,發現垃圾立即清理。要是下雪,她們就得『以雪為令』,衝在清雪第一線。
口罩得勤換著點
『你們兜裡怎麼這麼多口罩?』看著保潔工人兜裡拿出的一沓口罩,記者不解地問。『我們一天至少在外面工作8個小時,這麼冷的天,口罩一會兒就被哈氣弄濕了。不勤換著點,寒風一吹很容易將臉部凍傷。』跟在崔萍身邊的一位被稱作『小母』的保潔工人說,有時晚上清冰雪一次就得換下四五個口罩。『有時換下來的口罩都能擰出水來。』
記者在走訪時了解到,很多有經驗的老環衛為了防止臉部凍傷,每人身上都會揣上一沓口罩。但即使勤換口罩,戴著厚厚手套,在寒冷的工作環境中,幾乎所有的保潔工人身上都有凍傷,尤其是臉部和鼻子,凍傷嚴重的一到冬天皮膚就裂開個口子。
此時記者注意到『小母』和伙伴們的手上都有幾道開裂的傷口。『再怎麼保護也抵不住這麼冷的天氣啊。』
汗水浸透羽絨服
『別以為這是我羽絨服上的印花,這是出汗留下的汗漬。』崔萍說,前段時間大雪一下,保潔人員就要加班加點清掃路面冰雪。『冬季正常應該是5點上班,下午6點半下班。但一下雪,我們就沒時間回家了。』崔萍告訴記者,記得今冬一次晚上9點多開始下雪,她們20多個保潔工人一直忙活到第二天清晨6點半。『渾身上下的汗都出透了,汗一直透到羽絨服和褲子外面。一停下來,汗就凍結在了衣服面兒上。』那一次,大家累得全身幾乎都癱軟了。但是清雪運動一結束,崔萍和伙伴們還要繼續『巡查』。『家近的先回家換衣服、休整一下就立刻回到工作崗位上繼續工作。我們得讓家稍遠些的先回家休息,然後回來好接班。』崔萍說,路面對交通運營來說是最重要的,再累再苦也要保證路面整潔。
長時間的強體力勞動,加上寒冷的工作環境,幾乎每名保潔工人都或多或少地得了腱鞘炎和關節炎。『鏟雪、掃雪,時間長了我們現在手腕都不敢用勁兒。』道外區保潔二隊太平橋段的『小母』說著摘下了手套,粗糙的雙手上有幾道開裂的傷口。
最難是如廁問題
對保潔工人來說,後半夜的清雪工作最痛苦的還是上廁所問題。『商店雖多但都關門了,公廁也不開,我們有時候憋得實在受不了只能幾個人結伴就近方便。』和崔萍有著同樣體會的還有南崗區保潔二隊的『老陳』。『這也沒辦法啊,本來公廁就少,商店再一關門。我們只能就地解決。』老陳今年已經57歲了,她在保潔崗位上工作了近9年,老伴兒去世後,她就和兒子一起生活。『孩子工資不高,我也想再乾幾年給他攢點錢。』老陳說,她們轄區要負責海城橋、紅軍街等地的清雪工作,有時大型機器用不了,就得靠人工清雪。『苦點累點都不怕,就怕晚上清雪找不到上廁所的地方。』
采訪結束時已是14時,呆在戶外2個多小時的情況下,記者感覺棉服已經被寒風吹透了。而這些保潔工人還要佇立在寒風中,繼續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