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打造『東北北部沿邊經濟帶』的建議》
省政協常委、省政協副秘書長焦遠超
改革開放以來,一方面,黑龍江省作為中俄邊境的前沿地區,其功能發生了根本性逆轉——由俄羅斯技術、文化、思想傳播到我國的最前沿,轉變為我國發揮對俄經濟、技術、文化輻射作用的先導地區;另一方面,也由於俄羅斯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使我省長期處在相對不利的外部發展環境中,對俄區位優勢和潛力無法充分發揮,造成發展動力不足。
考慮到目前俄羅斯環境改善的趨勢,以及遠東地區在俄國內戰略地位提昇的態勢,我們認為從改善我省發展的外部環境、增強我省發展的短中長期動力出發,我省的根本出路在於加強經濟外向性,迅速提昇中俄沿邊地區經濟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一句話,我省大發展的核心在於擴大對外開放。
當前,在中俄兩國復雜的政治經濟大背景下,成功推進對俄開放戰略昇級的關鍵,是找到一個能夠兼顧相關地區內各國、各省、各市的利益連接點,以此來帶動各方的共同發展,並逐步融合。
我們的初步設想是,打破區域限制,將我省業已形成並積極推動的『哈大齊工業走廊』規劃,西延滿洲裡,東擴綏芬河,構成一條完整的虛實相間的沿邊產業帶,其目的是通過資源整合,強化哈大齊工業走廊的外向性,增強其對全省的帶動能力,增強其對俄遠東地區的輻射能力。
其中,產業布局是沿『哈-長-沈』縱軸,確定哈大齊在國內產業中的定位;沿『綏-滿』橫軸,確定經濟帶內城市在東北亞的產業定位,以此進一步落實『八大經濟區』戰略布局;同時,加強與內蒙的合作,以特殊政策做強經濟帶的兩個『門戶』——滿洲裡與綏芬河,通過兩點來帶動整條沿邊動脈軸線的躍動。具體措施包括,以綏芬河綜合保稅區和正在申報的滿洲裡保稅區為基礎,規劃中俄蒙工業區和牡丹江自由貿易區;加大涉外基礎設施建設,如修建與俄羅斯對接的寬軌鐵路、把哈爾濱建成國際航空貨運樞紐港,等等。通過整體推進,實現『兩門暢通、中段做強、全帶盤活』的基本構想。
一、 打造沿邊經濟帶是實現國家對俄戰略昇級的有力支橕
總的來看,中俄之間長期以來經濟關系滯後於政治關系、地方關系滯後於中央關系、民間關系滯後於官方關系。近年來中俄經貿合作不斷加強,但同時也摩擦不斷。這既反映了俄方復雜的心理,也說明目前的合作模式對俄方的吸引力不足。在我國企業整體對俄輻射力有限的情況下,單純依靠企業界的力量很難從根本上實現對俄經貿合作的戰略昇級。在可預見期內,提昇我國與俄羅斯接壤地區的整體合作水平,成為必然性的選擇之一。但是,目前我國與俄接壤地區的基本格局是,與俄臨近的我國西北及東北地區均還屬於國內欠發達地區,在經濟上與俄臨近地區存在互競性和同需性,互補性較差,因而極大地阻礙了雙方經濟的融合。
從俄羅斯方面來看,遠東地區在俄內部地位日趨特殊,比如俄羅斯只有通過遠東纔能與日趨重要的亞太地區加強聯系,比如遠東的軍港在俄的地位日趨重要,比如俄對遠東成為中國等國資源供給地的擔心較大,但在俄體制已經轉軌的情況下,俄又難以在財政上對遠東像以前那樣給予大力支持,造成遠東的離心傾向。針對上述情況,我國通過強化沿邊經濟發展,利用自然市場輻射作用,逐步帶動並融合俄遠東地區發展,將成為國家戰略的最佳選擇之一。為此,多數研究者都認為改善和促進中俄兩國的民間關系、地方關系,應當從遠東地區入手。
因此,在最具對俄合作潛力的東北北部,打造外向型的『東北北部沿邊經濟帶』,構築對俄合作的新前沿,從近期看,有助於彌補我國企業『走出去』實力不足的缺陷,以『兩條腿』走路的方式,促進對俄經貿合作的實質昇級;從遠期看,有助於實現『以我為主』的對俄戰略,以經貿合作推動兩國關系深入發展,用實力去影響俄方復雜的心態和政治經濟考量。
二、 以構築『東北北部沿邊經濟帶』爭取國家戰略支持
『十一五』以來,國家先後批准了浦東新區、海峽西岸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等區域發展規劃,並上昇為國家戰略。上昇為國家戰略將會為一個地區帶來巨大的綜合效益。如近期獲批的『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得到了中央財政60億元的建設資金支持,海南房地產價格飛漲,甚至不得不暫停土地出讓。由於這一輪的區域整合、定位將極大地左右未來長期的國內經濟格局、生產力布局,可以預見,爭取國家對區域發展的戰略支持,強化『一省一策』的發展趨勢,將成為下一步各地發展的重要取向。
這裡建議的『東北北部沿邊經濟帶』,涵蓋了黑龍江和內蒙古一省一區中的五個城市,土地面積達到15.77萬平方公裡土地,人口規模達到2146.4萬,經濟總量6355.7億元(2008年數據),足以支橕起國家一級經濟地理軸線和主體功能區的職能,並與國家批准的各大經濟區規模、潛力相當。
建議規劃的『東北北部沿邊經濟帶』,在地理區位、文化傳統等方面具備優勢——地處東北亞經濟圈、中俄蒙三國的連接線上,是東北北部開放開發的關鍵軸線,也是我國與俄羅斯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陸地接壤的唯一區域;在產業布局上,經濟帶以哈大齊工業走廊為產業基礎與核心,西向延伸至滿洲裡,東向延伸至牡丹江,輻射俄羅斯遠東的赤塔和海參崴等廣大區域,覆蓋面積超過315萬平方公裡;從文化上看,黑龍江與俄羅斯之間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融合基礎,這種由長期歷史凝結而成的資源,將能夠長期而穩定地支橕東北北部作為我國對俄合作前沿的戰略地位,因而符合國家的戰略利益。
構建新經濟帶之後,區域內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將加速集聚,產業布局也將打破地域界限,形成合理分工,哈大齊工業走廊將與經濟帶內五城市形成互補,通過運輸通道和產業延伸,哈牡綏東對俄貿易加工區也將處於經濟帶內腹地,得到有力的產業和服務支橕;滿洲裡和牡丹江兩大對俄門戶通道的作用將更加凸顯。
預計新經濟帶建成之後,我省的經濟構成、招商引資都將隨之發生重大變化,有助於全面落實省裡的定位。即,參與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大平臺,充分發揮其國際經貿通道、外向型產業基地、對俄經貿科技合作、中俄文化交融的重要功能。通過經濟區的輻射作用和疊加效應,將推動整個帶內五城市發生裂變式反應,哈爾濱市將成為俄商在華投資總部基地、對俄合作信息服務中心、中俄科技合作和進出口產品精深加工基地,齊齊哈爾、大慶市將成為進出口產品精深加工、重大項目工程承包、信息物流和服務外包等產業基地,滿洲裡和牡丹江將成經濟區對俄合作兩大門戶。
沿邊經濟帶整合後,預期經濟外向度將大幅上昇,經濟貿易增長潛力巨大。據初步測算,2009-2014年的第一階段,由於區域一體化發展形成的擠出效應、替代效應以及中央政策的扶持和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等綜合影響,預估經濟帶平均GDP增幅將達到14%,進出口總額以20%的速度遞增;2015-2020年的第二階段,由於極化效應下降和增長基數提昇,GDP增幅將降為12%,進出口的增幅將降為15%。預計到2020年,沿邊經濟帶的區域生產總值將達到26000億元以上,進出口總額接近1800億美元,貿易依存度達到45.3%,是現有水平的162%。這一測算與同期遼寧沿海經濟帶、關中-天水經濟區、海峽西岸經濟區等其他區域板塊的測算結果大體相當。
一旦獲得國家批准,『東北北部沿邊經濟帶』和遼寧沿海經濟帶、吉林長吉圖等三條橫向軸線,將與沈長哈縱向軸線一起構成『王』字型的東北外向型的整體區域布局。東北地區經過梯度發展,最終將成為中國經濟腹地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有望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四極』。這種軸線調整既符合我省利益,又將通過網格布局促進東三省整合,最終連結成國家的經濟核心區、未來的東北亞中心區。
三、框架性的政策建議
(一)以上昇為國家戰略作為經濟帶整合的最大推動力。建設外向型的經濟產業帶,最需要的國家支持就是政策支持。目前,我省『八大經濟區』建設推進勢頭迅猛,外向型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只要以國際視野和國家經濟布局來考慮,借鑒遼寧和吉林兩省成功爭取中央政府支持其發展外向型經濟的經驗,同時與內蒙古加強溝通與合作,共同謀劃對俄開放的體裁,是有可能得到國家戰略支持的。此前國家批准的『武漢和長株潭城市圈』已經開創了跨省區合作的先例,因此,打破界線,共同發展,也應該成為我省和內蒙古的共識。構建『東北北部沿邊經濟帶』,應該在與內蒙充分磋商的基礎上,確定沿邊經濟帶未來20年發展總體規劃,以及在滿洲裡邊境地區建設中俄蒙特別工業經濟區、在牡丹江邊境地區建設自由貿易區的中長期分階段規劃。規劃還應包含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比如,修建對俄寬軌鐵路乾線,把哈爾濱建成東北亞的航空貨運集散地,等等。國家戰略的出臺將會引起俄羅斯及東北亞國家的高度重視,為啟動經濟帶建設創造必要的外部條件。
(二)以爭取國家的特殊政策支持為突破口。參照國家目前在對外開放方面的政策創新情況和進程,根據我們對哈爾濱等市有關情況的初步調查,我們認為,未來可將如下六個方面,作為爭取國家政策支持的主要切入點:一是在哈爾濱建設國家級中俄人纔交流、合作及培訓中心,對俄貿易標准制定中心,信息中心,貿易爭端解決處理機構,以服務經濟帶內各城市需求;二是爭取國家對重點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三是為哈爾濱太平機場爭取開放航權、空港經濟區保稅等政策支持;四是探索在哈發展對俄金融結算業務、中俄局部地區試行人民幣和盧布自由兌換、區域期貨市場等金融服務創新;五是試點運行俄方來哈人員『落地簽證』制度;六是組建經濟帶內區域中心海關。
(三)以產業開放為核心推動區域經濟合理發展。按照『八大經濟區』劃分,以產業開放為核心,堅持錯位發展、互補共贏,發揮比較優勢,規避比較劣勢,強化沿線中心城市產業的外向度,提昇沿邊對外開放的整體水平。大力發展外向型農產品加工業及綠色農業,將我省在農業資源的比較優勢發展成為具有世界水准的競爭優勢;大力發展航空貨運業,把哈爾濱建成連接北美、輻射東北亞的國際航空貨運樞紐港;大力發展國際會展旅游、後勤辦公等服務業,把我省建成東北亞的會務中心;大力發展服務外包等新興產業,利用『光速效應』有效彌補我省地域相對偏遠的劣勢;大力發展石油、森林等資源服務業,以智力資源優勢化解資源枯竭造成的『結構轉換缺口』;大力加強沿線各地市涉外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使沿線五城市成為東北北部沿邊的五顆明珠,使經濟帶成為由五顆明珠結成的中俄邊境之間的『一條最耀眼的珍珠項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