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30日訊 (記者 顧碩)『村裡路,爛泥塘;手壓井,水焦黃;柴草垛,緊挨牆;房前圈牛羊,屋後蓋茅房,』這是過去在綏棱縣靠山鄉勝利村廣為流傳的一句順口溜。形象地說明了當時的村容村貌狀況,為了徹底改變落後的面貌,三年來村黨支部帶領全村上下,齊心協力,腳踏實地,埋頭苦乾,修路、打井、建廣場、搞環境整治,抓產業結構調整……一樁樁、一件件實事、好事,無不見證了勝利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這裡村屯環境煥然一新,人均收入大幅增長,群眾素質明顯提高,勝利村人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科學發展觀的內涵。
改善生活條件環境宜民
村屯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一個地方生產力和競爭力的體現,尤為重要的是關系群眾居住條件,事關群眾幸福指數的提昇。為此,近年來這個村緊緊抓住國家投資新農村建設的大好機遇,積極對上爭取政策,多方籌措資金,組織村民義務出工出車,轟轟烈烈地開展了一場環境整治大會戰。
行路難,一直是村民關心的大事。過去,這個村的道路全是土路,每逢陰天下雨,就便得泥濘不堪,人出不去,車進不來,要是趕上秋雨時節,連收割莊稼都要耽誤十多天,村民為些叫苦不迭。近年來,借助國家新農村建設的大好機遇,這個村積極對上爭取道路修建指標,自籌資金150萬元,硬化道路13.5公裡,硬化率達百分之百。為了確保道路建設質量,村民們還自發出工出車,義務擔任監督員,嚴把工程質量關。現在,村裡76歲的趙玉昌老漢逢人就說:『出門就上水泥路,這輩子竟成真事了』。常言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這一條條農村公路延伸的不僅是希望,更是百姓心中樹起的一座座無言豐碑。
飲水難,始終是讓村委會頭疼的事。過去,這裡的村民一直吃的地表水,水質鐵猛嚴重超標,直接危害了村民的健康。2008年,這個縣提出『集中三年時間,大打飲水攻堅戰』,用三年時間徹底解決全縣農村飲水難問題。為此,勝利村村委會一班人痛下決心,就是再苦再難,也要徹底解決村民飲水難題。今年這個村想法設法自籌資金42萬元,打井2眼,建設井房2座,鋪設自來水管線15000延長米,使全村340戶、1290口人全部吃上了安全、純淨的自來水。通上自來水的那一天,村民們看在眼裡,笑在臉上,樂在心中,無不歡欣鼓舞、奔走相告。
環境差,是幾屆村委會想解決都沒有抓好的事。為了讓村容村貌徹底變個樣,村委會一班人連續三個多月沒休息,帶領村民搞綠化,清垃圾,安鐵大門,建鐵柵欄,修硬質邊溝,在全村上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三清四改治五亂』會戰,大到村容村貌,小到庭院衛生,對全村的環境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清理整治。如今,勝利村路乾淨了,垃圾沒有了,柴草堆放整齊了,每到夏季綠樹成蔭,鮮花盛開,環境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調整產業結構增收富民
實踐證明,讓農民致富的根本出路就是調整產業結構,學會多條腿走路。為了讓村民的日子早點富裕起來,三年來,勝利村結合自身實際,充分發揮離城近的地緣優勢,變土地『刨食』為土裡『掘金』,狠抓產業結構調整,實施『四輪驅動』戰略,大力發展木材加工、特色經濟、勞務輸出、交通運輸四項產業,帶領村民闖出了一條發家致富的康莊大道。四組村民陳紅梅,過去始終依靠傳統大豆種植,一?地每年僅能收入5000元,2007年,她看到村裡人種植西瓜效益不錯,就也承包了三?地學種起了西瓜,結果當年就收入了8萬元,三年下來,她家不但蓋起了120平方米的大磚房,還花25萬元購買了一臺聯合收割機和一臺拖拉機,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有聲有色。如今,這個村木材加工業戶發展到8戶,特色經濟作物達到500畝,運輸農用車增加了50臺,每年勞務輸出500多人,人均收入比2006年番了一番,達到5400元,村民們的腰包實實在在地鼓起來了。
開展群體活動文化樂民
致富農民,不僅要富口袋,還要富腦袋。在改環境、抓增收的同時,勝利村不忘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注重提高村民文化素質,改變村民精神文明面貌。三年來,這個村投資50多萬元,建設了佔地1萬平方米、全縣最大的村級休閑廣場,標准的農家書屋和村級辦公室,免費為村民安裝了有線電視,經常組織村民舉行籃球賽,開展文體活動,每年都聘請縣劇團為村民演出文藝節目,宣傳法律知識,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不斷豐富,精神文明道德素質普遍增強。如今,村民們喝小酒、侃大山、打麻將的現象不見了,打架斗毆的事少了,學習科技、探討致富的事多了,鄰裡和諧,治安穩定,群眾安居樂業,村風民風明顯好轉,處處呈現一派和諧的景象。
桑田已自成滄海,努敏河畔笑顏開,勤勞致富催新蕾,科學發展滿目春。三年的不懈努力,三年的苦心耕耘,勝利利終於結出了一串串豐碩的果實。為了讓生活更加殷實富庶,讓家鄉變得更加美麗,如今,勝利村人又昂首闊步踏上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