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黑龍江改造中低產田216萬畝 新增糧食生產能力4億斤
2010-01-31 09:24:3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礫 常忠寶 馬雲霄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新聞網訊 以發展現代農業為主線,2009年黑龍江省農業綜合開發凝神聚力,加快腳步,保持了快速推進態勢,上演亮麗『昇級版』。

  資金投入大幅增加躍上新臺階

  2009年,國家加大對糧食主產區支持力度,我省使用中央財政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總額不斷增加,達到9.95億元,比上年增長33%。同時,我省充分利用世行和開行貸款,使用世行貸款3796萬元,實施項目31個;落實開行貸款項目18個,貸款總額2.94億元。此外,我省積極啟動北歐農機貸款項目,省農業開發辦申報的《關於利用北歐投資銀行貸款購置現代農業機械設備的請示》獲得省發改委批復,並確定了招標采購公司,為貸款及設備順利投放奠定了基礎。

  2009年,我省加大了配套及自籌資金力度,省財政廳及時安排資金,確保落實配套資金;一些市、縣以高出規定比例安排配套資金,投入更多資金推進開發建設;完善『一事一議』政策,變『要我乾』為『我要乾』,激勵引導企業和農民投資投勞。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邁出新步伐

  2009年,我省農業開發實施了一批水利工程。據統計,實施中型灌區節水改造項目5個,新增灌溉面積5.5萬畝,改善水田面積26.5萬畝。2009年,我省共投入中省農業綜合開發資金1.25億元,組建農機合作社35個,並對農民購置農機予以補貼,項目區購置農用機械2120臺套,新增農機總動力3.8萬千瓦,新增規模化經營土地80萬畝。2009年,共投入中省農業綜合開發資金6600萬元,新建高標准育秧大棚1.1萬棟,面積達220萬平方米。

  2009年我省共改造中低產田216.68萬畝,新增糧食生產能力4.67億斤,為支橕我省糧食大省地位做出貢獻。


 

  十大優勢產業提速實現新突破

  2009年,全省農業綜合開發重點推進水稻、大豆、玉米、奶牛、肉牛、生豬、馬鈴薯、亞麻、蔬菜、山特產品十大優勢產業,加速構築我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同時,對重點產業、重點企業加大扶持力度。針對我國乳品市場出現的新情況,省農業開發辦提出扶持奶業加快發展的意見。全省共投入中省農業綜合開發資金20785萬元,實行無償補助和貸款貼息兩種方式,扶持產業化經營項目260個。

  高標准示范區精心打造新亮點

  2009年,農業開發部門科學布局,突出特色,建設一批代表黑龍江現代農業水平的高標准水田旱田示范區。

  在慶安、北林、綏棱建設200萬畝三縣(區)集中連片優質粳稻示范區。該示范區全部建成後,將年新增糧食生產能力8.4億斤,節水2億立方米,增加耕地3萬畝。2009年,共投入中省農業綜合開發資金6260萬元,支持三縣(區)建設高標准水田。目前,該示范區完成建設面積21萬畝。

  在肇東建設50萬畝玉米噸田示范區,采用現代耕作方式,將小田塊改造成2000畝左右大田塊,實行全程機械化,建設黑龍江旱作農業『第一田』。2009年,共投入中省農業綜合開發資金7566萬元,支持肇東建設玉米噸田示范區。目前,該示范區完成建設面積8.5萬畝,玉米畝產創歷史最高水平。

  2009年,省農業開發在北部地區建設麥豆輪作示范區,以麥救豆,探索解決大豆多年重迎茬種植嚴重減產問題。2009年,共投入中省農業綜合開發資金4280萬元,建設麥豆輪作示范區9個,面積15萬畝。麥豆輪作示范區小麥喜獲豐收,平均畝產達到650斤,比種植大豆效益高30%以上。

  生態環境改善又有新進展

  2009年我省深入實施黑土區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工程,鞏固和擴大治理成果。全省共實施黑土區水土流失治理項目16個,完成總投資11400萬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6.88萬畝。項目區新增糧食生產能力2628萬斤,農民人均增收158元,減少貧困人口31177人,提高植被覆蓋率4.77%,控制水土流失面積379.2平方公裡。同時,繼續積極推廣『旱改水』治澇模式、節水灌溉治理乾旱模式等,全省出現了一批生態環境治理較好、農業可持續發展效果明顯的優秀項目區。

  科技進步成效突出碩果累累

  我省大力實施良種良法示范推廣行動、科技園區建設行動、科技服務體系完善行動、農民素質提昇行動。2009年,項目區繁育水稻、大豆、玉米三大作物高產、高效、抗逆性強新品種47個,推廣高效種養技術62項。依托農業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建設科技園區、良種繁育基地和高產示范田,加強科技合作。我省北部地區麥豆輪作項目縣均建立1000畝科技示范核心區,省農科院專家深入田間地頭指導整地、施肥、用種、打井、使用灌溉設備,項目區生產和管理水平顯著提高。建立市場化、開放式運行模式,共有26個項目單位吸收科技人員以技術入股。同時,加強對農民的科技培訓,在具備條件的地方建起了農民科技書屋。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於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