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7日訊 社會競爭的激烈和觀念的變化為大學生『勤工儉學』注入了新的含義,從傳統的家教、推銷、文秘、打字、抄寫、翻譯到現在的保險代理、網吧管理員、市場調研員、快餐店鍾點工、服務員、導游,各行各業都有大學生『打工者』的身影。他們中的更多人出來打工不是為了掙錢,而是為就業積攢經驗。
如今,兼職大學生不再以貧困生為主,很多家庭條件比較優越的大學生也加入了打工大軍,這種『既賺錢又增加生活閱歷』的生活方式受到一些大學生的追捧。
各行各業 都能涉足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多吃點苦,父母少花點錢』是時下不少大學生秉承的至理名言。據將軍牛排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的負責人介紹,每年年初,該公司開始『鬧人荒』,『壓薪』半個月、節假日加薪等辦法都無法阻止員工『逃亡』的腳步。離春節還有十幾天,酒店高峰將至,為了保證『年夜飯』的質量,該公司打出高薪招聘服務員的同時,將目光瞄准兼職大學生,『他們急需短期工作,我們急需服務員』,招聘啟事登出後,每天都有20多名大學生諮詢、報名,其中還有些大學生和同學一起『組團』報名。
哈爾濱市北鎮博遠電腦公司的盧經理表示,近幾年,招聘兼職大學生越來越容易,而且還可根據需求選擇相關專業的大學生,每年假期都有朋友介紹或毛遂自薦的大學生到該公司應聘,其中很多大學生都有『工作經驗』,工作起來得心應手。
苦辣酸甜 都有收獲
兼職打工經歷苦辣酸甜,大學生既從中得到樂趣,也面臨考驗和挑戰。
『以前覺得服務員的工作只是一個體力活,端盤子、傳菜,只要拿穩盤子就行,可乾上了纔發現這活兒是有技術含量的,不是簡單的體力勞動。』哈爾濱理工大學計算機專業大一學生昭昭在一家酒店做服務員已經10天,說起『端盤子』,他有一肚子話:『如何擺放菜品、如何介紹特色菜、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收拾餐桌,都是有技巧的。』工作3天,毛手毛腳、從未做過家務的他摔碎了5個杯子、2個盤子,一度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父母心中的乖孩子,而現在連最簡單謀生的本領都沒有,那種『挫敗感』是他從未感受到的。痛定思痛,昭昭意識到,閱歷是不同的生活經歷中堆積出來的,自己只有迅速地適應新環境,纔能更好地融入社會。
正在家附近為電信公司做促銷員的大學生小任也有類似的感受,『雖然我的專業和這份工作沒有什麼聯系,但是這種經歷讓我學到了很多』。小任說:『有了這次經驗,每個假期我都會找工作鍛煉自己,為今後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備。』
甜甜在哈爾濱師范大學讀大二,寒假期間她在學校附近的一家超市做導購員。甜甜說,父母都在哈市工作,家庭條件不錯,自己之所以出來打工,是想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多了解社會,提高自己與他人交往的能力。從上大一起,她和同宿捨的女生就開始做各種各樣的『小生意』,擺地攤,賣報紙,做家教等,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她覺得自己的表達能力、合作能力都有所提高。
不重掙錢 只打基礎
中國社會調查事務所就大學生打工的主要目的做了一項調查,35%的大學生是為了增加收入;有36%的大學生是想自食其力;29%的大學生則認為要鍛煉自己的能力,對報酬無所謂。
哈爾濱商業大學教務處的孫老師認為,就業競爭壓力大是兼職大學生逐漸增多的主要原因。很多用人單位對『工作經驗』的看重,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放棄了假期休息的機會,踏上了社會實踐的舞臺。對於大學生來說,打工是他們初次獨立地走出學校和家庭步入社會的嘗試,通過假期打工他們接觸了社會、提高了人際溝通能力,同時也培養了自己在職場的生存技能,為畢業後的求職做了准備。
不少大學生認為,收入是眼前的,就業纔是長遠的,許多大學生不再把掙錢當做首要目的,而是把假期打工看做是畢業找工作前的一次『預演』,他們在選擇崗位時對報酬要求並不高,而是以鍛煉為主。
在采訪中,記者注意到,盡管大學生們假期打工的出發點不盡相同,但他們都在勞動的過程中獲得了樂趣,鍛煉了自己的實踐能力,培養了吃苦耐勞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