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哈爾濱群力國家級濕地公園開工 11月竣工免費開放
2010-02-09 10:24:36 來源:生活報  作者:於鴻斌 魯明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濕地公園開始移植樹木。

  黑龍江新聞網訊 8日,被評為第六批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的群力濕地公園開工儀式在群力新區舉行,這座位於哈爾濱江南主城區的公園建成後,將成為全國37個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之一。

  濕地建成

  新區夏日清涼

  濕地公園又被稱為『地球之腎』,對調節區域氣候、淨化周邊空氣、增加區域氧氣有著不可替代的生態作用。

  據相關統計報告顯示,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迅速推進,我國濕地資源10年內減少了5萬多平方公裡。此次群力新區決定保留濕地,是犧牲了土地收益而進行的決策。同時,邀請北京土人景觀與建築規劃設計研究院對原生態濕地采取保護性、修復性開發建設的方案。

  相關生態學家告訴記者,城市綠化對氣候調節的作用取決於規模綠化的面積。比如哈爾濱的夏天,太陽島風景區和省植物園一帶的區域小氣候明顯涼爽,氣溫要比其他城區低2℃左右。群力新區的綠化覆蓋率達到了45%以上,濕地公園建成後,新區的夏天一定會更涼爽。


  面積約為

  7個兆麟公園

  群力城市濕地公園位於麗江路、群力第五大道、靈江路、群力第六大道圍合區域內,修復後的濕地公園佔地面積將從原有的約33公頃提高到約34.2公頃,面積約相當於7個兆麟公園。

  此次濕地公園規劃和建設,重在修復,而不是打擾,將建成集觀賞、觀測、科普教育、科學研究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生態公園。公園在設計上采用了『生命細胞』的先進理念,即將城市濕地公園視為一個大細胞,為防止城市中噪聲、車輛、人群對濕地內生命物種棲息的乾擾,設計院在人工濕地公園外以喬、灌木相結合種植林帶,屏蔽外來乾擾,形成了牢固的『細胞壁』。在原生態濕地外圍,防護林帶內修建一系列泡狀人工濕地,將原生態濕地視為『細胞核』,人工濕地視為『細胞泡』,為原生態濕地提供養分。同時,對原生態濕地進行局部地勢的修整、補種部分濕地植物、補充多種生物物種,以使濕地在未來達到自我調節與修復的功能,長久保存下來。

  穿行棧道

  免費親近濕地

  記者了解到,濕地公園修復後,將有蕨類、被子植物、蓼科等維管束植物多達296種,可滿足蒼鷺、鴻雁等115種野生動物在此棲息繁衍。

  為能使濕地公園在受保護前提下,讓人們親近濕地、感受自然,將在原生態濕地外圍的人工濕地上修建空中木棧道,其間的部分區域設下行棧道,游人可通過此道深入人工濕地。在濕地東、西兩側設有以『生長樹』、『橄欖和平』為主題的特色觀景瞭望塔,建成後該塔將成為群力新區地標性建築,游人可以登塔觀望,將濕地風光盡收眼底。

  據悉,群力城市濕地公園將於2010年11月竣工並正式對外免費開放。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於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