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4日訊 (記者 單志華) 農歷正月初九,節日的氣氛還沒褪盡,伊春市友好區友誼林場的職工群眾卻已經忙碌起來。黑木耳種植大戶李視林去年把本場的21個種植小戶組織到一起,成立了友誼原生態黑木耳種植專業合作社,這幾天正在一起加工菌料袋兒。成立合作社節約了成本,提高了木耳品質,而且采取集中銷售的方式,在市場上能佔有主動權。今年計劃集中生產70萬袋兒三級菌,采用這種工廠化作業方式,生產時間只需要往年的三分之一。
在林場的手工編織間,工人們正在趕制一批汽車座墊兒。組長康素傑告訴記者,座墊兒的原料用的是環保型竹纖維,全部靠手工編成,銷路很好。現在林場有30多名婦女會做這個活兒,編出一套車座墊兒,每人就能有幾十元的收入。
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友誼林場把發展復合型經濟確定為活動載體,主張靠山不吃山。優選了苗木繁育、食用菌栽培、肉牛養殖、手工藝品制作等增收項目,並發揮李視林、康素傑等幾個致富能手的作用,吸引職工積極參與到各個經濟小實體中。林場總共150多戶人家,家家都找到了當家項目和中意領頭人。
『保護青山綠水、培育綠色銀行,讓大森林成為永恆的GDP』。伊春市友好區紮實推進生態經濟區和生態功能區建設,倡導發展生態主導型產業,鼓勵有條件的林場利用自身優勢上項目、自主興辦經濟實體。目前,山上林場和經營所都找到了各自的優勢項目,2009年,僅發展食用菌一項,就為全區職工群眾帶來增收3000多萬元。同時他們實施龍頭帶動戰略,在山下建精深加工集群。現在,以雪林菌業、豐園森林食品公司等企業為龍頭的原生態綠色森林食品產業鏈正在逐步形成。黑木耳、北冬蟲夏草、杏鮑菇、紅松果仁、野豬肉等產品的知名度越來越高。特色種養和加工在復合型經濟發展中擔當主角,以生豬、奶牛、羊、狐貉、野豬為代表的生態畜牧業異軍突起,野豬飼養已發展到4000餘頭,產品暢銷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