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進口大豆入侵致黑龍江豆企停產 一半大豆農民手中滯留
2010-02-25 07:11:21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楊顥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我們從1月底就開始停產,已經一個月了。』2月23日,黑龍江大豆壓榨龍頭企業陽霖油脂總經理劉玉霖告訴本報記者。

  在黑龍江這個中國大豆的『最後堡壘』,停產的,並不止陽霖一家。來自黑龍江大豆協會的消息稱,目前,黑龍江幾乎所有的大豆加工企業均已停產。

  加工企業的停產,直接導致大豆積壓。全中國的大豆產量(1600萬噸),約有一半出自黑龍江。據悉,目前當地約有一半的大豆滯留在農民手中。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進口大豆又一次的大規模入侵。海關總署2月1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1月,中國進口大豆408萬噸,較2009年同期的303萬噸增長了34.5%。盡管這個數據已較2009年12月減少了14.6%,但仍為第五個歷史月度高位。

  劉玉霖稱,黑龍江大豆加工企業集體停產原因有兩個,一方面是春節期間銷售不景氣,另一方面,則由於南方進口大豆的低價衝擊。『相比進口大豆,加工1噸國產大豆就要虧70-80元,更談不上什麼利潤了。』劉玉霖很無奈。

  中國大豆產業整個產業鏈,正在遭遇來自全球的壓力。而這樣的狀況,至今已經持續兩年。

  在種植環節,國產大豆已被低價進口大豆全面攻陷,進口大豆佔中國大豆消費量的70%。而在加工環節,中國70%左右的大豆壓榨企業,已經由國際大豆產業五大巨頭ADM、邦基、嘉吉、路易達孚和豐益等外資控股或參股。在剩餘30%中,中堅力量便是黑龍江的壓榨企業。

  在中國本土最大的大豆壓榨企業九三糧油董事長田仁禮眼裡,中國大豆產業問題不僅是種植業的問題,更是農業政策問題,資本市場問題,是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的宏觀經濟策略問題。

  窮則思變。近年來,中國大豆產業協會與黑龍江大豆協會,一直在就振興國產大豆產業一事向有關部門獻計獻策。中國大豆產業協會專職副會長劉登高告訴記者,目前,協會還有一系列的建議和方案尚在討論之中。而黑龍江大豆協會負責人亦稱,在春節前,該協會已將相關方案上報。

  面對來自全球的對手,中國大豆產業即將投入一場不能回避的『保衛戰』。

  全產業鏈被動

  『現在,外資控股和參股了國內70%的大豆加工企業,國內大豆加工能力已經達到9000萬噸,但實際需求只有4000萬噸,嚴重過剩,而且基本都集中在沿海進口大豆加工企業中。這對整個行業的安全造成了威脅!』上述黑龍江大豆協會負責人表示。

  而據劉玉霖介紹,伴隨進口大豆價格的走低,國產大豆加工企業從2008年開始就陷入虧損和停產的境地,這一狀況持續到今年。『今年還得虧!』

  但在黑龍江大豆協會人士看來,加工行業的劣勢僅僅是整個大豆產業鏈中的一環。『從種植、加工、貿易,乃至科研、信息等大豆產業各個環節,與外資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

  以種植為例,就存在國產大豆(即『非轉基因大豆』)與進口大豆(即『轉基因大豆』)的對抗。目前看來,進口大豆佔有絕對優勢。該人士認為,這主要因為進口大豆在產量方面佔優,一般單產均在370斤/畝左右,國內的平均水平為230斤/畝。高產直接帶來價格的優勢。

  價格的差距帶來貿易的差距。近幾年,中國大豆進口量一直呈上昇態勢。2008年,中國進口大豆3744萬噸,2009年,這一數字則為4255萬噸,創歷史最高紀錄,2010年仍將在4000萬噸以上。

  『如此大的進口量,必然是我們受制於人。』據悉,2008年用於榨油的大豆中,僅有5%的原料來自國產大豆,其餘95%均是進口大豆。

  在這位人士看來,在品牌、信息、科研以及資本運作方面,中國大豆產業均有待提高。『現在,大豆價格走勢都以美國農業部的報告為准,我們根本沒有話語權!』


 

  求解『規模化』

  在此之前,國家對於國產大豆的扶持政策,主要包括良種補貼、直補以及收儲等。但在陽霖油脂等企業看來,相比進口大豆價格的優勢,補貼的作用仍然微乎其微。

  如何提高國產大豆的地位?在上述黑龍江大豆協會負責人看來,國家應該出臺一系列『組合拳』,涉及到從種植到科研的整個產業鏈。

  『以種植環節為例,在畝產230斤和370斤之間,就有很大的提昇空間。國家應該出臺政策加以鼓勵和引導。事實上,我們也有這個能力。目前,黑龍江墾區的畝產已經達到370斤/畝,不過,這只佔黑龍江大豆產量的20%。』田仁禮也表示,大豆的單產水平,主要取決於規模化,而絕對不是是否應用轉基因技術。

  事實上,從2009年開始,中國大豆產業協會便開始推動『大豆規模化種植』。為改變『農戶一盤散沙,企業孤軍奮戰』的落後產業機制,發揮合作社作用,形成以共同利益為紐帶、大豆產業持續發展的新體系,被視為振興我國大豆產業的新路子。

  2009年下半年,中國大豆協會已先後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確定了相關試點。據劉登高透露,今年的試點工作如何進行『尚待討論』。

  攘外、安內

  進口大豆對於國產大豆的衝擊,很大程度上與跨國糧商的滲透密不可分。它們是進口大豆的主要引入者。

  在田仁禮看來,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雖然促進了中國大豆產業的發展,但是,總體來看,『在涉農產業引進跨國糧商弊多利少』。

  在他看來,跨國糧商並不能帶來更先進的技術和管理,中國壓榨企業所采用的工藝設備並不比外資企業差。『至於說跨國糧商對國際貿易風險有更好的控制能力,正是跨國糧商所要獨佔的優勢,這一環節產生的操控手法和利潤,外資決不會讓給中國企業。』

  『外資滲透國內產業已經十幾年了,要希望在短時間綜合解決,肯定不可能。但只要政策對路,有一些連環組合拳,我相信,幾年之內,國產大豆產業劣勢問題,就能夠迎刃而解!』前述黑龍江大豆協會負責人表示。

  這位人士還表示,國產大豆產業的一個根本問題還在於,自身沒有形成合力,行業協會的作用沒有得到發揮。

  『就整個產業來說,主管部門整體脫節,生產由農委負責,加工由發改委負責,銷售則歸工商……而前述整個產業鏈問題的解決,需要的是這些部門的合作』。在他看來,市場經濟下,協會應該是最好的牽頭協調方。『但現在的狀況是,誰都可以不理我們,我們對誰也都約束不了,整個產業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

  『我們希望,各部門能對目前大豆產業面臨的問題真真正正進行研究解決,更加有針對性地落實。』這位人士說。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