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齊齊哈爾
搜 索
齊齊哈爾停車場難容眾多私家車 10萬機動車爭停堪懮
2010-02-26 10:06:44 來源:東北網-鶴城晚報  作者:黃曉偉 廉玉暉 沈佳薇 金輝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齊齊哈爾2月26日訊 齊齊哈爾市機動車保有量31萬輛,其中主城區機動車佔到10萬輛以上,每公裡道路機動車密度達到500輛,超出270輛的國際機動車飽和容量標准近一倍。

  10萬機動車爭路爭停現狀堪懮

  隨著齊市機動車保有量的不斷增加,矛盾突出的道路交通與停車問題已經顯現。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齊市機動車保有量31萬輛,其中主城區機動車佔到10萬輛以上,每公裡道路機動車密度達到500輛,超出270輛的國際機動車飽和容量標准近一倍。

  記者從市交警支隊車務科了解到,截至今年1月末,齊市機動車保有量已達31.7萬輛,其中私家車佔到24萬輛,已經成為機動車保有量迅速上昇的主要動力。與2008年齊市汽車保有量25萬輛相比,年機動車保有量上昇速度達21%,增長極為迅速。據車務科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中心城區機動車數量佔到了齊市機動車保有量的1/3,也就是說市區的機動車數量已經突破10萬輛。

  車多了,那齊市的道路情況又怎樣呢?昨日,據市政設施管理處副主任楊繼光介紹,截至目前,齊市中心城區共有道路228條,道路總長約200公裡。其中,2009年新建道路總計6.09公裡,公路建設裡程以每年3%的速度遞增。

  2009年機動車保有量遞增了21%,而2009年的公路建設增幅則是3%,二者之間的對比一目了然,車的增加要比路的修建速度快了許多。據了解,根據國際通行的每公裡機動車密度270輛的國際飽和容量標准計算,齊市中心城區10萬輛機動車與200公裡的道路總長做一下比較,每公裡道路上機動車的密度為500輛,遠遠超出了270輛的國際飽和容量標准,即使每天只有一半的機動車上道,那麼每公裡路面250臺的機動車密度也已接近飽和的臨界點。這種情況集中反映在交通高峰期的早晚上下班時間,道路車輛增多所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車速減慢,車輛油耗增高。

  車多了,停車場供給跟不上,沒有地方停的車輛自然會停在本不該停車的地方,這給齊市本已緊張的道路交通管理帶來了不小的壓力。記者在齊市城區大致走了一下,這種機動車亂停亂放的現象以中心商業密集區最為嚴重,一些商場停車場根本無法滿足購物停車需求,不少車輛就隨意的停放在了道路兩邊,一些街路狹窄的地方時常造成堵車現象。擴容壓力不言而喻。

  500住戶擁有400臺車私家車劇增小區車位難搶

  隨著私家車數量的日益增多,如今在齊市一些小區,特別是一些高檔小區和新建的居住的年輕人較多的小區車滿為『患』。小區內的停車場和露天車位完全不能滿足車輛停放的需求。於是一些車主不得不將愛車停放在小區門口,一些小區由於道路狹窄,不得不規定小區內道路為單行道,避免發生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

  昨日,記者來到位於龍沙區的南慧花園,物業公司武經理告訴記者,整個小區的居民一共有500多戶,開車的業主與日俱增,前些年沒有感覺到車輛多的負擔,但自從去年開始,小區買車的業主越來越多,車位出現了緊張的狀態。甚至有的三口之家,有兩輛私家車,現在夏季小區內的車輛達到了400多臺,到了冬季車輛也在200臺左右。由於經常出現停放的車輛影響居民出行的情況發生,一位飽受折磨的一樓門市房的業主曾經在大門玻璃上貼出了這樣的告示:『爹呀!門前別停車了!』


   記者了解到,現在此小區的設施配套齊全,進小區的車輛需要打卡,防止外來車輛的進入,而且此小區具有兩個地下車庫,可容納120餘臺車,地上車位也能容納150臺車,但就是這種情況到了夏季還是很難搶到車位,所以,小區在居民進戶的時候,就把每家每戶擁有車輛的車號做了登記,逐漸積累,此做法主要是為了防止出現堵車現象找不到車主人,這樣按照車牌號直接與車主聯系,以免耽誤其他用戶的時間。同時為了小區內交通暢通,特別設置了進口和出口,規定車輛單向通行。

  此小區的住戶王先生說,冬天的車位還是好佔點的,一到夏季,小區內的車輛太多了,如果晚上出去應酬,回來停車的時候根本搶不到車位,一般情況下,都是晚飯之前,把車停放在家,然後打車出去吃飯。

  汽車數量猛增拉昇車位價格車庫售價貴過商品房

  跟面積幾十、上百平方米住房相比,車庫只是『巴掌大的一塊地方』,雖然如此,由於齊市私家車的暴增,車位『貴如油』已越來越明顯,有些車庫價格近年來翻著跟頭漲,有的繁華地段車庫甚至與北京等地住房價格齊肩。

  據交警部門統計,從2006年起,齊齊哈爾市的私家車數量直線飆昇,僅2008到2009年之間,新注冊的車輛就增長了100%以上,整整翻了一倍。感受到排起長龍的大小車輛,買房買車位,已經成為越來越多業主的共識。很多人即使在買房時沒有車,但是考慮到以後車庫是『香餑餑』難買,也要通過十幾萬的貸款,買下車庫,進而越發拉動車庫價格上昇。

  私家車猛增使得車庫成了『稀有資源』,車庫漲價多在情理之中。據了解,車庫價格在最近的數年中,也和房價一樣,漲勢凶猛。家住東市場小區的鍾先生,2001年購房時就買了車庫,當時14平方米左右的車庫價格六七萬元,而到今年不少人上門給十六七萬元要買下車庫,9年間漲了10萬元。如今,鍾先生感嘆,自家車庫每平方米要值一萬多元,比當年買住宅時貴六七倍,堪比北京的住宅價格。同樣群英小區的張女士四年前購房時住宅一平方米不到2000元,但買18平方米的車庫花了5萬元,車庫價格每平方米2000多元,當時已經超過住宅價格,如今,鄰居有給6000元一平方米想買的,但考慮到近年自家也要買車,所以張女士並不打算賣。

  據某小區物業經理李先生介紹,目前,在許多小區規劃中,配套的車庫和車位數量遠低於住房戶數。供應不足,『物以稀為貴』,自然就抬昇了車位價格。其實,車位、車庫作為小區居民生活的重要配套設施承擔著『公共服務』職能,它應該最大限度地滿足小區業主的生活需求。要想平抑車位、車庫價格飛漲,遏制炒賣車位,必須通過超前規劃、強制配套等舉措,保證小區車位、車庫供給量纔是根本出路。

  市區地下車庫、停車場現有80多個,可容納各類車輛5000臺左右,但仍無法滿足眾多私家車停放需求。


  停車場建設刻不容緩

  昨日,記者就市民反映的停車位緊張問題走訪有關部門進行了調查。

  記者從市規劃局規劃科了解到,依據國家有關城鄉規劃建設法律法規,齊市按城市規劃高起點、高標准、高品位的要求,在北三區新小區建設方面,規劃要求每一個小區配置一個地下車庫,騰出地面空間搞綠化,努力提高建設地塊地下空間利用率。從2005年開始,市規劃局對新建的30多個小區都規劃了地下車庫,建築面積大約在1000平方米左右,可容納各類轎車50臺以上,大部分新建的小區地下車庫現已投入使用。2007年入戶的陽光名宅,地下車庫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可容納各類轎車60臺左右。

  隨後,記者又從市物價局經營收費管理科獲悉,到目前,市區內經過審批的公共收費停車場就有33個,每個停車場平均可容納60臺車輛。同時,在市內各大商圈還有6處停車場及門前停車位,還有幾處不收費的停車場。到目前,據估算齊市小區地下停車場、公共收費停車場等總計可達80多個,可容納各類車輛5000臺左右。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近兩年,齊市新車的數量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僅個人用車平均每天落戶180餘輛,隨著有車一族隊伍的增大,想找停車位越來越難,已成了不少有車一族的心病,也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停車場建設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確保市民出行暢通無阻。

  商場門前難覓停車空位

  有關部門對交通壓力不容忽視

  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生活節奏的加快,私家轎車越來越多,一些家庭有兩三臺轎車,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兒,這是一件令人欣慰的好事。但是隨著私家車的增多,一些問題開始接踵而來,居民區找不到車位,私家車任意停放;個別商家沒有停車場,甚至連車位也沒有,車輛在主要街道亂停亂放,造成交通擁堵,給城市交通形成隱患。2月24日,記者就我是中心城區交通情況進行了走訪。

  商場門前車輛擁擠

  2月24日上午9時,記者沿著卜奎大街、龍華路走訪中看到,交通狀況比較好,沒有堵車現象,但是在一些商家門前都停滿了車輛,還有的車輛找不到車位就停放在人行道上。上午11時,在邁特廣場門前停放有70臺轎車,其中一排車輛停放在慢車道上,大約有20臺,過往行人只好繞行。一位開車來購物的張師傅告訴記者,車位佔滿了,20分鍾還等不到車位,一些司機只好把車停放在慢車道上,每天都有這種現象,車輛逐漸增多,車位有限,沒有辦法。

  在有停車場的百貨大樓、新瑪特商場、大潤發超市、中環廣場門前看到,新瑪特商場門前基本沒有停放車輛,其它商場門前的車位都被佔滿,還有的車輛停放在人行道上或慢車道上,過往群眾不時發出怨言。

  交通擁堵忙了交警

  昨日上午,記者走訪鐵鋒區發現,這個區商圈沒有一家停車場,站前市場、聯營商廈南門前連停車位也沒有;百花園商場門前僅有的60多個車位,又被門前的地下通道人防工程佔去10個車位。站前市場客流量大,各種車輛每天都把市場包圍,堵車現象時有發生。龍華路改造,聯營商廈一樓門臉被打通作為人行道,停車位無從可談。

  正在百花園商場門前維護交通秩序的鐵鋒交警大隊副大隊長高巍說,鐵鋒區商圈沒有一家停車場,原因是早期建築的樓房,是歷史遺留的問題,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道路擴寬、私家車的增加,給交通增加的壓力非常大,交警大隊在警員緊張的情況下,每天從早8時到晚5時派出3名交警專門在百花園商場、站前市場門前維護交通秩序、疏導車輛,節假日大隊領導親臨一線,警員達到七八名。

  道路寬了、樓房高了、環境美了,一個宜居又耐看的城市,展現在世人面前,但隨著車輛的增多,有關部門對交通的壓力不容忽視。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