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12日訊 2009年,『無證行醫』的北大學生醫死了北大教授熊卓為迅速成為輿論熱點,很多人將矛頭指向了無證行醫的學生。此次全國『兩會』上,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哈醫大附屬第三醫院院長徐秀玉提出,現行的執業醫師考試制度與現實中的臨床醫生培養體系有衝突,醫學畢業生要想獲得《醫師執業證書》,全過程至少要花近2年,法規漏洞加劇了無證行醫的風險,同時也讓醫科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越來越少,引起廣泛關注。
記者調查發現,按我國現行執業醫師考試制度,臨床醫學畢業生要獲得《醫師執業證書》須參加全國統一的執業醫師考試,本科畢業生須在醫療機構工作滿一年纔能參加。而從參加執業醫師考試到獲得《醫師執業證書》也要經近一年時間,因此一個實習醫生在醫院無證工作的時間將近兩年。
徐秀玉說,作為醫學院臨床醫院,每年都有大批本科3-5年在讀學生、研究生、博士生進入臨床實習培訓,因此實習醫生獨立接診的現象並不少見。尤其是在教學型的醫學院附屬醫院,一般人所說的實習醫生除真正的實習醫生外,還包括醫科大學的在讀臨床型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他們本已走過實習醫生階段,但『醫師執業注冊暫行辦法』的相關規定,與現實中的臨床醫生培養體系有一定衝突,臨床型博士、碩士研究生等不能順利注冊執業地點,不得不背著『非法行醫』的名號。
此外,因為特殊身份,沒有執業資格,使醫學生動手機會越來越少,10年前,一位本科畢業醫學生必須能單獨主刀完成闌尾切除術,而現在讀到博士還未必有資格做手術。遠離臨床實踐,缺乏對醫療過程的了解和熟悉,醫學生的實踐能力十分薄弱。
因此,徐秀玉建議,應完善執業醫師考試制度,允許醫學生在本科畢業前一年參加執業醫師考試。這樣本科畢業生、研究生在進入臨床培訓時纔能擺脫無證行醫造成的尷尬處境。同時,還應縮短考試時間,提高考試效率,保證學生從報名參加考試到獲得資格證書能在一年內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