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16日訊 辛海龍是寶清縣綜合職業技術中心學校的學生,現在山東維坊市高級技工學校實習,2009年在維坊市中等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獲得焊接專業第7名,今年將代表維坊市參加山東省技能大賽。他說,感謝寶清職高給我提供了學習焊接技術的廣闊平臺,使我學有一技之長。沒有寶清職高,我就不會有今天的成績。
近年來,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寶清縣綜合職業技術中心學校借助學習實踐活動的強勁東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創新活動載體,突出特色實踐,全力抓整改、破難題、促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學校教育教學發展,培養了一大批實用型高技能人纔。
創新教學模式提昇技能水平
電焊專業是寶清縣綜合職業技術中心學校的『熱門』專業,但是,學校實習實踐基地和師職力量不能完全滿足專業教學的需要。經多方考察,該校創新辦學方法,對電焊、數控、機械加工三個專業采用『1+1+1』的聯合辦學模式進行訂單培訓,巧借北京、大連、青島等發達城市的教育資源和就業優勢,走聯合辦學之路,解決了學校實習實訓基地不足、師資力量短缺等問題。學生的技能水平顯著提昇,就業率達到100%,三年輸送學員近600名。
近年來,寶清縣經濟發展突飛猛進,一些強縣富民的支柱產業迅速興起,急需大量的專業技能型人纔。為了使專業課設置與市場需求有效對接,寶清縣綜合職業技術中心學校重點圍繞全縣主導產業和支柱項目,科學設置了煤電化、現代農業、農產品加工等專業學科,確保了畢業生適銷對路。在此基礎上,對聯合辦學的基礎課程進行大膽改革,編寫符合學生實際的校本教材,並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教學活動與生產實踐、社會服務、技術推廣的緊密結合,促進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昇。
教師隊伍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技能水平。該校每年都輸送教師到聯合辦學學校進修。同時,籌措經費100多萬元更新改造了教學實訓設備,上寬帶網,建校園網站,為教研組配備微機,使廣大教師能利用網絡資源制作課件,讓多媒體教學走進課堂,極大地提高了教學質量。
多方籌措資金 改善辦學條件
寶清縣綜合職業技術中心學校黨總支副書記彭來進說:『原來我們自己供熱,屋裡冷得伸不出手。夏天一下雨操場上泥濘難行,住宿條件擁擠簡陋,學生上實踐課的設備也不夠用。』
資金問題是制約學校教育教學環境建設的瓶頸。如何突破這一資金瓶頸?寶清縣綜合職業技術中心學校解放思想,多元化籌資,通過向上爭取、學校自籌、企業捐助等渠道,不斷加大基礎建設投入力度。先後籌措資金近千萬元,完善了土壤分析室、生化實驗室、電工模擬室、電焊車間等專用教室,新建了計算機和縫紉裁剪實訓實作室,建立了電氣焊實驗室。2007年,投資興建了5400平方米的綜合實訓樓,從根本上改變了辦學條件,辦學規模也迅速擴大,在校生由2001年的300人增加到現在的2600多人。
走進寶清綜合職業技術中心學校,教學綜合樓、教學樓、食宿樓、實驗樓依次座落其間,給人以大學校園般的清新舒暢。走廊裡鮮花錦簇,教室內窗明幾淨,學生們也住進了環境優雅、溫暖舒適的公寓。如今,學校骨乾專業實驗開課率達100%,學生人手一臺電腦,動手實踐能力明顯增強。
轉變工作思路『出口』拉動『入口』
職業教育是面向就業的教育,就業率的高低是衡量學校教學質量和效益的標尺。
寶清縣綜合職業技術中心學校把提高學生就業率作為提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益的重要措施,積極構建就業網絡,拓寬就業渠道,確保畢業生全部妥善就業,以暢通『出口』拉動『入口』。加強與用工企業和就業中介組織的聯系,廣泛收集相關單位用工信息,及時為畢業生提供就業推介服務,促進了學生就業。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加大了宣傳力度,使更多的學生轉變思想觀念,到職校學習一技之長。建立了畢業學生定期回訪、用工單位信息反饋等制度,實施跟蹤服務,及時幫助畢業生解決思想和工作上的難題。一年來,該校先後為新畢業學生解決實際困難70餘件。通過強化跟蹤服務,既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率和用工單位的滿意率,也為學校改進教育方式、提高教學水平積累了寶貴實踐經驗。
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寶清縣綜合職業教育中心學校舊貌煥新顏,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傲然屹立於三江大地,真正成為了培養高技能實用型人纔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