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新聞網訊 2010年的3月,黑龍江依然寒風刺骨。與天氣一樣,黑龍江的豆企遭遇了2008年以來又一次嚴重的停工潮,這足以讓豆企老板們感到寒冷。而傳統的產銷旺季正是春節前後的幾個月,但對於今年的國產大豆加工企業來講並未重現。黑龍江省內70多家規模以上的大豆加工企業絕大多數已經停產,並已全部停止收購大豆。
備受國家農業補貼呵護的中國大豆何以淪落到如此地步?近日,記者深入采訪業內企業以及相關專家,一探究竟。
國家補貼難阻企業虧損油脂企業陷入難解循環
『國家補貼彌補不了進口大豆和國產大豆之間巨大的價差,現在企業加工生產仍然是虧損的。』黑龍江龍江福糧油公司(以下簡稱龍江福)總經理宋勝斌對記者說。
事實上,宋勝斌所在公司是少數沒有停工的企業之一,但是其加工的原料並不是從農民手中收購的2009年產的大豆,而是來自中儲糧負責保管的國家臨儲大豆。
去年10月,國家在東北地區劃撥臨時儲備大豆195萬噸,轉為地方儲備,並一次性給予地方大豆加工企業210元/噸的補貼。宋勝斌就是在那時得到了10萬噸的臨儲大豆,『我們現在加工的豆子就是那批大豆剩下的一部分。』據他介紹,之前加工這些得到補貼的大豆是有利潤的,『但是現在也不行了,加工仍然虧損。』
原因很簡單,現在進口大豆的到港價格只有3400元/噸左右,和東北建立在國家規定的大豆最低收購價3740元/噸的價格之間存在三四百元的價差,之前210元/噸的國家補貼已經不能完全彌補。而在加工完這些大豆之後,宋勝斌面臨的可能是另一種更不利的情況,若是企業自行以不低於最低收購價收購農民手中的大豆,每噸所能得到的補貼只能為160元,如果進口大豆價格維持當前水平,其加工虧損就會更多。『加工完這批豆子就准備停產了。』宋勝斌說。
大多數油脂企業和宋勝斌的龍江福類似,並沒有積極性去收購農民手中的大豆,就像黑龍江大豆協會發布的公告所說:『近日省內大豆市場多數無價無市,油廠停收。』
而豆農們似乎還並不著急。記者從黑龍江大豆協會了解到,目前黑龍江省還有近4成的大豆在農民手中沒有售出。『惜售的心理比較重。』而由於有國家的最低收購價政策托底,農民們普遍認為大豆的價格會越來越高。畢竟春耕要到5月份纔會開始,農民們似乎還有一些時間來權衡和等待。
不過,由於去年東北氣候低溫多雨,導致所產大豆品質普遍不高,大多不符合中儲糧收購的標准,『我們到現在只收購了大約10萬噸大豆。』中儲糧黑龍江分公司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據黑龍江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估計,春播之前可能會有一個賣豆的高峰,『近期在一些偏遠的地方,已經開始有壓價的現象了。』
眾多油脂企業的思考邏輯則簡單得多,只要加工虧損,就會選擇停產。整個東北的油脂加工業已經陷入這樣一個難解的循環:國際大豆價格走低——虧損停產——國際大豆價格走高——開工生產。『可以說整個產業鏈已經崩潰了。』一位油脂集團老總這樣評價。
國產大豆已失話語權豆油企業向沿海靠攏
由於在我國的整個大豆產業中,以進口大豆為原料的加工企業佔據了80%以上的市場份額,所以多年以來,國產大豆早已經失去了定價權,只能根據來自美國、南美洲的大豆價格『隨行就市』,雖然價格的產生方式是被動的,但由於沒有最低收購價政策,國產大豆產業鏈仍然能夠維持順暢,只不過在大豆價格走低時,企業壓低收購價,會使得中國的豆農承受巨大的損失。
國家的臨儲計劃和最低收購價政策是為防止『谷賤傷農』而出臺的,但保護農民利益的結果也造成了整個產業鏈的破碎。
『我們基本上已經放棄了。』九三糧油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田仁禮有些悲情地對記者說。作為東北地區最大的油脂加工企業,九三糧油在整個東北地區有5個分廠,田仁禮介紹說,這些工廠並沒有停工,還在繼續生產,『虧損是一定的,但由於我們是國有企業,只能響應相關部門的號召,盡自己的社會責任。』
讓田仁禮有些慶幸的是,九三糧油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在大連、天津、防城港等沿海地區建立了分廠,以進口大豆為原料進行生產。『這兩年來一直在用沿海工廠的利潤來彌補東北幾個分廠的損失。』
而這些豆企選擇沿海建廠的目的便是有利於使用進口大豆進行生產,控制加工成本。因為將進口大豆運入黑龍江要承受運費成本,而黑龍江省政府也不鼓勵轉基因大豆進入主產區。
『現在整個東北大豆產業只能寄希望於進口大豆價格的大幅上漲抑或國家再次提高補貼標准。』黑龍江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對記者說。
各方面差距明顯困境短時難解決
資料顯示,去年,我國進口大豆達到4255萬噸,比2008年淨增加500萬噸,而國產大豆的產量這些年來一直在1600萬噸上下徘徊。
東北作為中國大豆的主要生產基地,但種植環節尚處於傳統的一家一戶方式,這和進口轉基因大豆現代農場化的生產方式比起來,高下立現。
最為要命的是,AMD、邦吉、嘉吉、路易達夫以及益海嘉裡等幾家跨國糧商在全世界的大豆貿易中佔有絕大多數份額,他們建立了從種植農場、貿易公司、港口、船隊、加工廠甚至期貨公司等覆蓋『全產業鏈』的商業體系,保證了自己的利潤來源。
除了種植方式的因素,進口大豆也通過政府的高額補貼獲得了國產大豆無法比擬的低價優勢。僅2001年,美國對大豆的補貼就達190億美元,相當於出口大豆價格的30%,而我國直到在2006年纔取消了農業稅,實行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惠農政策,現在大豆也有了1.87元/斤的最低收購價,但相比進口大豆仍顯不足。
在東北地區,除了國內的油脂加工企業,各大跨國糧商並沒有涉足這一產業,包括以金龍魚品牌為標志的益海嘉裡集團也並不打算使用國產大豆來生產豆油,『他們只是在東北地區建了兩家進行轉基因豆油分裝的工廠』,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現在東北地區,用轉基因大豆生產的各大品牌食用油已經佔據了大部分市場。終端消費市場的不斷萎縮也使得國產大豆油脂加工業難上加難。
近期,中國大豆協會又在呼吁拯救中國大豆產業,『中國大豆產業要自強,必須從認識、貿易政策、產業政策、產業體制和機制上同時動手解決問題。』還提出中國要借鑒美國大豆協會的經驗,設立大豆產業發展基金,從產業政策、金融政策等各方面引導主產區大豆加工企業的聯合。『必須防止大豆產業悲劇在棉花、玉米等產業上重演。』中國大豆協會會長劉登高說。
這顯然不是短期之內能夠解決的難題。
新聞鏈接
外資在中國油脂行業擴張簡史
上個世紀90年代,作為國內最早開放的糧油品種之一,大豆市場逐漸向外資開放,世界級糧商紛紛加大了對中國的大豆加工貿易。從外資對大豆產業的滲透來看,大豆原料渠道的控制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從原料進口貿易來看,面對質優價廉的國際轉基因大豆,缺乏國際貿易經驗的國內油廠普遍采取與這些大糧商合資或委托進口的方式。隨著國內大豆油脂等產品需求的擴大,國內大豆壓榨企業紛紛興建擴廠,而廠址大都選在沿海地帶,在享用進口大豆賺取高額利潤的同時逐漸放棄了東北大豆渠道。
2004年3月,得知中國大豆采購代表團即將前往美國采購250萬噸大豆,在國際炒家的哄抬之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貨價格每噸暴漲171美元。接著在中國大豆壓榨企業簽下4100元/噸的高價進口合同離開美國後,國際市場大豆價格隨即暴跌,最高下跌了125美元/噸。最終造成參加采購團的各家中國企業損失慘重,只能選擇倒閉或被幾大跨國糧商收購。也從那一年起,國內民族大豆壓榨企業市場盛宴不再。2004年年底,外資已初步形成在中國油料壓榨市場的產能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