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6日訊 去年,哈爾濱市水稻種植面積已經接近700萬畝,農民種植一畝水稻的純收入大約與4畝玉米相等。據統計,截至去年底,哈爾濱市水稻認證面積無公害2660萬畝,綠色食品314萬畝,有機食品11.5萬畝。認證產品個數無公害1907個,綠色257個,有機177個,已經成為全國優質大米的主產區。
據考證,道光十五年(1835年)時,五常市沙河子地區有少數農民(朝鮮族人)在荒野上開墾水田。1931年,被日本人強迫遷到中國的朝鮮開拓團成員,再次把水稻引入哈爾濱地區。
直至上世紀70年代末期,哈市水稻種植面積也不過百萬畝左右,其種子多為農家水稻種子和常規雜交水稻種子。
1981年,被日本農林部門譽為『水稻王』的水稻種植專家藤原長作老人,身背稻種遠涉重洋來到了方正縣。把日本的『旱育稀植』技術毫無保留地移植到了中國的土地上。藤原種植方法令農民驚奇:原來種水稻不是越密越高產,旱育稀植水稻比常規種植平均畝增產10%以上。
藤原長作在此後的10年間,8次來到方正縣,手把手地向當地農民傳授這項水稻種植技術,使方正全縣的水稻畝產由原來的164公斤提高到了500多公斤。2000年,老人逝世後被安葬在方正。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哈市先後引進日本富士光、月光、莎灘妮等水稻品種,並選育出『五優稻』、『綏粳四』等地產優質品種,哈市大米也由『內香型』轉變成『外香型』,『圓粒』變成『長粒』。
2008年,『稻花香二號』開始大面積種植,把哈市稻米質量提昇了一個檔次,部分區域生產的大米接近甚至超過了日本優質米品種。
過去,哈市大米每斤價格長期徘徊在1元左右。2004年後,呈現逐年增長態勢,去年普通大米售價達到3元/斤左右,五常優質水稻售價甚至超過外地大米價格。
隨著五常市獲得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國內唯一獲雙認證產地)、方正獲農產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阿城市獲得『中國大米之鄉』等美譽後,哈市大米紛紛走上高檔大米路線,每斤最高售價上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