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7日訊 市民劉慶吉大爺今年80歲了,上世紀三十年代跟著家人來到哈市定居,在地段街這一帶住了大半輩子,親眼見證了森林街的變遷過程。
森林街,對老哈爾濱人來說再熟悉不過了,這條老街看似不長,卻也經歷了100多年的風霜。1906年修建董事會公園(現為兆麟公園)時,為了方便『董事們』進出公園,便在公園的南側樹林中開出了一條道,俄國人形象地把這條街稱之為樹街。1925年後,纔改名森林街,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的森林街,早已沒有了昔日繁茂的大樹,在地段街往東一直到一面街的幾百米路段上,甚至連一棵樹也找不到。唯一能讓人想起『森林』的,就只有在朝陽胡同裡,僅存下來的兩株大樹,其中一株大樹需要三人纔能合抱。
劉慶吉說,在他小的時候,經常和鄰居的哥哥們在道裡公園(兆麟公園)一帶玩耍,當時的森林街真的是名副其實,到處都是一摟多粗的大樹,而如今的森林街一點當年的影子都沒有了。
90條無樹街 城市發展的尷尬
據記者調查和市民反映,類似森林街這樣的『無樹街』還有不少。
道裡區尚志胡同、道外區長春街、南崗區果戈裡大街、香坊區果園街等均屬於無樹街路。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市一二三類街道中,約有90餘條無樹街路。市城綠辦的相關負責人表示,由於今年大范圍的城市建設,目前還無法統計具體無樹街路。
對於無樹街路的成因,市城綠辦的工作人員解釋說,這些無樹街路主要形成於上世紀90年代,當時的城市建設,缺乏相應的規劃,導致很多綠地變成了大樓。2002年左右,哈市開始大范圍綠化改造工程,但受客觀條件所限,部分街道已經不具備綠化條件了。如森林街和長春街等,就是因為道路兩側空間不夠,而無法種樹綠化,而果園街等又是因為拆遷工作沒有完成,而無法綠化。其餘的無樹街路,則是管理問題造成的。
栽、管、養出問題 無樹街自查病因
對於市城綠辦的說法,很多市民表達了不同的觀點。
家住道裡區安紅街的梁大娘說,2007年政府修建安紅街,栽了不少樹,可這些樹沒活幾個,到了今年還得重新栽,明顯是管理上出了問題。市民張先生說,無樹的街路並不是一直都沒有樹,栽樹不管活,活的樹不管養,養住了不珍惜,這纔是無樹街路的成因。
按照國家標准,道路綠化普及率、達標率分別在95%和80%以上,市區乾道綠化帶面積不少於道路總用地面積的25%。而早在2002年,我們的鄰居長春市就成為了國家級園林城市,而當時哈市纔剛剛提出了5年爭創國家級園林城市的口號,發展至今,哈爾濱市成為東北三省中唯一一個不是國家園林城市的副省級城市。
時進五月,記者在森林街朝陽胡同內看到,這兩株大樹又吐出了新芽,似乎是在瑟瑟的春風中告訴市民,在這裡,曾經是森林。
編者按
本報《請來守護冰城綠色》專欄開通後,在市民中引起強烈反響,紛紛來信、來電發表對冰城綠化的意見和建議。在道裡區地段街附近住了大半輩子的80歲劉慶吉大爺,親眼見證了以樹木命名的『森林街』由最初的枝繁葉茂到現在一木難求的尷尬局面,由此也看出近些年我市在城市綠化方面的不足和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