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七臺河
搜 索
山西省長治市發展經驗系列報道之三 乾石山上栽樹
2009-10-23 16:47:42 來源:東北網  作者:張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23日訊 黑油油的土地上,插入一棵樹苗就能活。可在山西省長治市的乾石山上,栽活一棵小樹比養個娃都難。長治人用艱苦奮斗、持之以恆、苦乾實乾、無私奉獻的革命傳統和感人精神,在乾石山上『演奏』『七部曲』,栽活棵棵樹,創造了全國荒山造林綠化的奇跡。

  第一步:育苗。黑土地上植樹育苗不難,可在乾石山上植樹育苗可就難了,那是一門學問。長治西溝人經過多年『點燈熬油』地琢磨和實踐,聘請老專家出手幫忙,纔發明了玉茭稈空心育苗的有效方法,育出了滿山的綠色希望。

  第二步:岩石上挖洞或者炸洞。沒有土作『底料』,啥樹苗也活不了。因此,在乾石山上栽樹,要用斧、鑿等工具或者炸藥在岩石上鑿開或者炸開一個足夠大的洞,這個足夠大的洞就成了填充黃土的『老窩』。據一位石匠講,上山鑿石洞,一年穿壞了7雙膠鞋,鑿壞了3把鑿子,手上的繭脫了幾次長了幾回,成了一針紮不出血的『鐵手』。

  第三步:往山上背土。坡度超過30、40度的高山,栽活一棵樹得用編織袋背3、4趟不足百斤重的黃土。一位20多歲的健壯農民和記者交了實底:要是在平地背點黃土累不壞人,可是,往山上背黃土可真是不容易。黃土不足百斤重,可扛在肩上,似有千斤重,滿腦門子淌汗,兩腿像灌了鉛一樣,抬不起來,挪不動步,每走一步,兩眼直冒金花,把黃土背到山上,身子骨都散架了,就想倒在岩石上好好睡一會兒。

  第四步:洞中倒土插樹。把背到山上的黃土倒進石洞裡,輕輕把樹苗插入黃土中扶直,用手把小樹周圍浮土按平、按實,小樹就算在岩石窩裡『安家落戶』了。

  第五步:山下擔水澆樹。小樹入土,渴了要喝水。栽活一棵樹,得澆幾桶水。從山下往山上擔水,任憑扁擔把脊背壓彎,把雙肩壓得發紫,最難受的是,沒上山時還是滿滿的一桶水,挑到山上就剩大半桶了,心裡真不是滋味,比肩痛難受多了。往山上挑過水的平順百姓都有這樣的切身感受。

  第六步:背石子上山,砌魚鱗坑。平順的萬畝大山上,白色的星星點點陽光下耀人眼的,全是大大小小的魚鱗坑。從山下河裡挑撿大小均勻的石子,然後把石子一個挨一個擺放在小樹周圍的平土上,為的是減少水分蒸發。在小樹底部砌成一個魚鱗坑,為小樹底部穿上白裙子,這是長治人的創舉。一個魚鱗坑,就有一棵綠樹;一棵綠樹,就有一個魚鱗坑。

  第七步:人工管護。育苗、炸洞、背土、插樹、澆水、砌魚鱗坑,經過這『六部曲』,一棵小樹就從溫床裡『移情別戀』,投入乾石山的懷抱了。樹畢竟小,所以,在小樹『移情別戀』的半個月甚至一個月內,得有專人管護,口渴時給澆點水,有病時給吃點藥,腰彎時給扶直,在這樣一點一點的細心呵護下,小樹纔能長成大樹,譜寫壯歌;大樹長成天之柱,華蓋如雲。

  長治人在乾石山上栽樹靠的就是這『七部曲』,栽活一棵樹成本要150多元。憑借不綠荒山不死心的精神,現在,長治森林面積達到561萬畝,僅綠色生態旅游去年就給長治帶來62.08億元的收入,綠色魅力可見一斑。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