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記者5·12兩周年再訪劍閣 雄關漫道譜就龍江大愛
2010-05-12 08:30:03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省在天字村援建的農家樂。

  黑龍江新聞網訊 題:雄關漫道譜就龍江大愛——5·12兩周年再訪劍閣

  匆匆兩天,悠悠兩年。

  5月10日,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兩年之際,記者踏上四川劍閣的土地,用兩天的時間,打量這個在兩年前的6月裡第一次出現黑龍江援建人員身影的地方,深深感受到了在地震中損毀、又在重建中崛起的川北古鎮,有著令人驚喜的躁動——那是援建項目一個個交付使用時,當地百姓的掌聲;那是黑龍江援建劍閣災後重建前線指揮部成員自豪的講述;那是學校、醫院、敬老院、道路橋梁、劍門關樓平地而起時的歡慶鑼鼓。

  如今,在劍閣,人們已看不到大地震留下的痕跡;在黑龍江援建者辛苦奉獻的近700個日夜過後,這裡已是一派勃勃生機。援建『前指』的12位乾部仍堅守在劍閣,他們朴實而平靜的講述,透著大愛無疆。

  『造血,要讓災區自己站起來!』

  5月11日,當記者一大早來到著名的『天下第一雄關』——劍門關腳下,游人已是熙熙攘攘,在景區工作了7年的蒙子介帶我們參觀景區,他的感受就是一年來黑龍江援建給這裡帶來的巨大的變化。

  劍閣縣地處蜀道要塞,『天下第一雄關』——劍門關,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是劍門蜀道的核心景區之一,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第六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一直以來,這個優質的旅游資源並未好好被利用,原來的108國道直穿劍門而過,慕名而來的旅游參觀者往往只能看到一個劍門關樓一閃而過,實則這裡景色險峻奇秀,但因為是高速路,停車觀景十分不便。

  更為不幸的是,『5·12』汶川大地震中,這裡遭受重創,地震不僅毀壞了劍門蜀道的標志劍門關樓,一些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也損毀嚴重。

  授之以魚,莫若授之以漁。在此次劍閣援建中,黑龍江的建設者決定留給劍閣一個永久的『財源』,重金打造一個意義非凡的旅游景區。他們重新布置這裡的格局,投入1.5億元援建資金將劍門關古鎮進行提昇式復建改造、修復劍門關關樓及附屬設施、修建劍昭公路、將108國道改線、打通劍門關隧道等項目,將景區資源整合,以劍門蜀道為主題的旅游資源被放大成功。不久前的4月30日,劍門關景區成為地震後蜀地第一個重新向游人開放的景區,方便的通行、人性化的設施和細致的規劃服務,無不彰顯現代旅游的魅力。

  不僅如此,和景區配套的劍門關古鎮也經重建修繕,災民安置一條街與景區正在形成集旅游商品、農家樂為一體的大旅游格局。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5月5日來到景區時感慨地說:『劍門關以前是藏在深山人未識,現在成了蜀道旅游的一個亮點。』

  記者在景區隨便坐在一個茶攤上歇腳,開茶館的小老板談起他的生意,話語中透著愉悅。五一小長假三天,他日收入5000元,比以往景區改造前收入高出好幾倍。即使在平日,他的茶攤收入也在千元左右。

  黑龍江援建的劍門關景區建設工程不但讓附近農民嘗到了甜頭,景區門票收益和游客帶來的增量效應也不斷顯現。重新開放至今,景區僅門票收入已達三四百萬元,給當地經濟帶來的拉動效應相當可觀。

  如今在景區的大門口游人須知上赫然寫著:『黑龍江籍的游客持身份證免費暢游劍門關。』體現著當地政府和群眾對黑龍江人民的一片朴素深情。


  『援建,一定要給劍閣留下實惠!』

  黑龍江援建四川劍閣創造一種模式,即實行的是『交支票+全過程參與和監督+全方位援助』的模式,用『前指』劉國會總指揮的話說,就是『不帶走一分錢,也不帶來一個工人』,意在只將援建資金帶到劍閣,用在劍閣,不帶去一個工程隊一個工人,目的是將所有的崗位留給災區人民,讓他們在自謀出路時找到穩定的工作,重燃新生活的希望。

  在黑龍江援建指揮部,記者看到,所有工程承包合同上,都有單獨突出標注的一項:工程用工當地貧困家庭工必須佔30%。劍閣人很多在外面打工的男人在災後回家照顧家人,他們需要新的生活來源,在家鄉找到的第一份工就是在黑龍江的援建工地。僅這一條,就解決了當地1.5萬人就業。

  總指揮劉國會說,黑龍江的援建工作不停留在簡單的哪壞修哪上,更多地體現在民生工程中對當地經濟的拉動,對百姓生活的提昇。劍閣的龍江大道充分體現了這一初衷。

  7.8公裡龍江大道,7.4公裡清江河堤,兩座大橋,共投資2.2億元。5月11日記者在現場采訪時,正趕上其第三期工程沙溪段開始進場施工。工程負責人陳晶晶介紹說,以後劍閣不僅有龍江大道,還有哈爾濱路和大慶路。三路兩橋連接了清江河畔劍閣的兩岸五區,方便了以後搭乘成西鐵路的驢友和河兩岸居民往來,更將新工業園區和礦產地連接起來。黑龍江的大手筆援建讓劍閣的美好未來噴薄而出。

  縣城裡的工地一片繁忙景象,我省援建的農村鄉鎮也蘊含生機。

  5月10日下午,夕陽下的劍閣縣天字村格外美麗靜謐。村民孔令芝的『農家樂』店裡剛剛走了五桌客人,她在忙碌著。孔令芝是記者在這裡意外遇見的黑龍江老鄉,她是我省甘南縣人,北京打工時遇到了現在的丈夫,就嫁到了劍閣。大地震打亂了他們原先的打工生活,不得不回到劍閣照顧沒了住房的老人孩子。黑龍江援建的災民安置村落建好以後,他們找到了新的謀生辦法,利用自己在餐館打工學到的手藝開自己的『農家樂』。

  記者看到,新建的天字村4排小樓住著30多戶村民,他們都是在地震後從山裡毀壞的房子裡走出來的農民,我省援建資金建集中安置建房時,就細心地考慮到他們今後的生活來源,將新村修在公路拐角的高坡上,那個山壁上自然形成的『天』字成了這個村最好的招牌,像孔令芝一樣的村民們利用寬敞的住房開起了『農家樂』。


  『我們,將是最後一批撤出板房的人!』

  在劍閣,一提『前指』,縣城的人們都能很快幫你指出他們的所在,因為那是唯一一片還在使用的抗震板房。

  如今在這裡的12個人,12間屋,辦公睡覺『一體化』。兩年來,這裡換了兩批人馬,總指揮劉國會和常務副總指揮肖興民是這裡的『兩朝元老』,其餘10人都是2008年11月以後陸續進駐的。他們分別來自我省的發改委、建設廳、交通廳、民政廳、教育廳和衛生廳。

  楊淵沛副總指揮說,來了一年多,12個人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很少,無論早中晚,都湊不齊。有值夜班的,有下工地檢查的,有去四川各部門聯絡工作的,反正互相看不見。倒是最近,他們聚在一起時間多了一些,因為完工的越來越多,肩上的擔子漸漸在減輕。

  在指揮部記者看到牆上的施工進度表顯示,如今,我省援建工程確定援建項目146個全部開工,交工135個,開工率和完工率分別達到100%和93%,已完成投資11.4億元。指揮部每個人都自豪於這個不錯的成績。當地報紙也在醒目位置評述說:『劍閣縣3年的災後重建工期2年基本完工,很多工作都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成為全省地震災區重建的樣本經驗。』

  然而,這樣驕人的答卷凝聚了援建指揮部成員們兩年來的心血和艱辛。他們克服了對當地氣候和生活習慣的不適應。因為冬季和夏天雨季的潮濕,當地人都將房屋蓋兩層以上,一層不住人。而『前指』的活動板房是一排簡陋平房,下起雨來,天棚劈啪作響,無法入睡;潮濕起來,衣服幾個星期不乾,甚至發了霉,連褥子都能擰出水。劍閣縣工會得知後,送來了『烘衣機』,從此衣服再也不長毛了。在這裡工作的人,各個都坐下了腰腿痛的毛病。因為離家鄉遠,指揮部的成員們家裡出了天大的事也無法回去,四位成員在這兩年裡有老人生病去世,都沒能趕回去陪伴家人,提起這茬兒,四十多歲的漢子動情之態令人心疼。

  但是,當他們說起劍閣,亦是化不開的濃濃深情。楊淵沛去街邊擦鞋,擦鞋老人說什麼也不要他的錢,說黑龍江人撇家捨業來這裡幫著建設,不容易,百姓感動啊。

  主動請纓來『前指』工作的陳芳斌,剛剛被省教育廳評為優秀共產黨員,他小時候跟隨父母在四川支援過『三線』建設。他說,是他對四川的感情讓他有了此舉,到這裡,是四川人民時時表達出來的感恩之心,更讓他體會魚水情深。

  記者在劍閣采訪的兩天時間,也處處被當地人的朴實和真誠的感謝感動著。在姚家鄉衛生院,在普安鄉中心敬老院,無論是躺在病床上的病友,還是古稀老人,當地的百姓聽說我們來自黑龍江,都真誠地露出笑臉,頻頻致謝。

  劍州高中是我省援建學校,該校高二學生田芷銘告訴記者,以前認為每天上學是個平常事,但是地震之後,只能在板房裡上課讀書,夏天熱冬天冷,外面還有建築工地傳來的隆隆聲,現在搬進新校捨,發現讀書生活是那樣地來之不易,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前幾天玉樹地震,我捐出了自己僅有的200元零花錢,錢雖不多,但這筆錢會化為災區的一塊磚一片瓦,也算我為玉樹做了一份微薄的貢獻』,他開始用實際行動理解愛的傳遞。

  截至目前,劍閣全縣93所學校重建全面完成,10萬學生徹底告別板房。53個鄉鎮衛生院、22個敬老院先後建成並投入使用。劍閣縣的財政收入由震前的最高年收入4000萬元,猛增至2009年的1.2億元,劍閣正由農業縣變身為農業、工業與旅游齊頭並進的一匹縣域經濟黑馬——財政收入和GDP增長幅度躍居四川省縣域第一。

  劉國會總指揮說,我們保證黑龍江省援建工程在9月底100%完成,這個是沒有問題的。這個速度在18個對口支援的省市中也是非常少見的。搶出時間,搶出成本,搶出效益,讓劍閣人民早日享受到龍江人民援建的成果。

  兩年前,黑龍江省把劍閣作為『龍江第一縣』傾情援建,兩年後的今天,龍江人民的心同巴蜀之地連在了一起。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