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理論文章
搜 索
黑龍江日報評論員文章:書寫在劍門蜀道的精神之光
2010-05-12 09:01:46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新聞網訊 12日出版的《黑龍江日報》發表題為《書寫在劍門蜀道的精神之光》的評論員文章,全文如下:

  川北劍閣,蜀道雄關。兩年前的汶川大地震,讓這裡變得滿目瘡痍、遍地廢墟,如今,一個全新的劍閣,正在成為震後災區重建的樣本。作為黑龍江對口援建的『龍江第一縣』,援建項目目前已完工135個,完成投資9億元,到今年九月底援建的全部146個重建項目,將全面完成。在劍閣的大地上,留下的是堅固的公路、隧道、橋梁,是全新的民居、學校、醫院,是重建的具有地標性質的劍門關關樓和代表著未來發展的劍閣工業園區……而留在68萬雄關兒女心中的,則將是龍江速度、龍江經驗、鐵人精神和3800萬龍江人民的無疆大愛。

  在過去的兩年裡,我省的援建工作,始終以讓災區群眾早日享受到重建成果為宗旨,想災區群眾之所想,急災區群眾之所急,創建了辦快、辦實、辦好的『黑龍江援建速度』,創建了『交支票+全程參與+全方位援建』的模式,創建了無縫隙對接、無障礙合作的『黑龍江援建經驗』。而這些,既是災區重建的樣本經驗,也體現了龍江人的創新精神。如今,劍閣縣3年的災後重建工期2年基本完工。這完全得益於我省從資金、技術、人纔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援助,得益於我省援建部門、援建人員與劍閣縣的密切配合。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我省的對口援建始終決心不變、目標不改、力度不減;面對災後重建的重重困難,援建工作始終按著搶時間、搶成本、搶成效全力推進。

  在過去的兩年裡,一批又一批的援建者,默默奉獻在災後重建的川蜀大地上,他們把誕生於龍江大地的『鐵人精神』,與四川人民表現出來的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融合在一起,成為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鋼鐵隊伍。從酷暑難熬的夏日,到冰冷刺骨的冬夜,從每一個平常的假日,到大年除夕的夜晚,所有重點工程工地都沒有停工過,他們也始終和劍閣人民一道日夜奮戰在重建的第一線。他們大膽創新,忘我拼搏,爭創一流,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再現著當代『鐵人精神』。他們以優異成績向災區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在過去的兩年裡,劍閣始終是黑龍江人民最為關注的地方,因為那裡,是龍江人民愛心奉獻的最重要的目的地。援建的每一個項目,甚至是每一分錢,都承載著龍江人民的無數愛心。劍閣的重建,是按黑龍江『第一縣』的要求和標准來進行的,這既是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也是前線援建者的追求,更是龍江人民的期望。當一幢幢新樓拔地而起,一間間校捨書聲琅琅,一座座工廠馬達轟鳴……當曾經是一片廢墟的土地重新變成生機勃勃的家園,矗立的將是大愛無疆的豐碑,昭示的是眾志成城的中國力量。

  東北和西南,龍江與劍閣,血脈相連,心心相通。從今而後,『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門蜀道,將寫下龍江人民的深情厚誼;龍江人民無私奉獻的愛心之樹,也將如興安的紅松更深地植根於災區群眾心靈的沃土。重建後的劍閣,將變得更加雄奇美麗;龍江人的笑臉,將閃耀著燦爛的光輝。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