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圖片新聞  >  娛樂文化圖片
搜 索
省城專家學者熱議電視劇《松花江上》 再現抗聯歷史
2010-05-20 19:01:34 來源:東北網  作者:印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省城專家學者座談,熱議《松花江上》。東北網記者 印蕾攝
電視劇《松花江上》劇照。本網資料圖片
電視劇《松花江上》劇照。本網資料圖片

  東北網5月20日訊 (記者 印蕾)全景式展現東北抗聯斗爭歷史的40集電視劇《松花江上》5月2日晚在央視一套播出以來,社會反響強烈。在與《三國》、《手機》等熱播劇的競爭中,《松花江上》屢掀收視熱潮。20日,省城專家學者匯聚一堂,熱議電視劇《松花江上》,並為『龍江創造』把脈。

  小人物 大歷史

  電視連續劇《松花江上》是首部全景式展現東北地區人民自1928年至1945年的革命斗爭歷史的電視劇,特別是反映了東北人民14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歷程,深情歌頌了中國人民抵御日寇、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和英勇無畏的抗聯精神。

  省委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抗聯文化研究專家常好禮認為,《松花江上》的可貴之處在於它反映了人民群眾、義勇軍和抗日聯軍等不同層面的抗日斗爭。客觀反映了14年抗日斗爭歷程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他們的命運,這些人物是有血有肉的,而不是程式化和臉譜化的。劇中主要人物程八爺及其養子彭興華、東北軍軍官何長水等人,被塑造得真實可信。用小人物的抗爭折射出大時代主題,以小見大,是《松花江上》的一大特點。

  哈爾濱文學創作研究所所長唐彪也認為,小人物、大歷史是《松》劇的亮點,『立意有深度,《松花江上》沒有選擇去刻畫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而是選擇在大的歷史背景下,將焦點對准黑土地上「小人物」,期間濃縮抗日主題、抗聯文化、解放運動等一系列大的歷史背景。程、林、李三大家族在抗日的態度上,一個堅決,一個逃避,一個投降,劇中展現的三個大戶人家的世代情仇和糾葛,反映了那個年代的「眾生相」。』

  英雄劇 民族情

  電視劇《松花江上》反映了東北抗聯的形成過程。劇中的江原指的是湯原,湯原在東北抗戰期間是東北東部抗日斗爭的最中心,夏雲傑、馮仲雲、趙尚志、戴洪斌等名將都曾在這片熱土浴血戰斗過。東北抗聯是東北抗日聯軍的簡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支英雄部隊。它的前身是東北抗日義勇軍、東北反日游擊隊和東北人民革命軍,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人民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民族解放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的革命史上有不可磨滅的偉大功績。在日本侵略者的後方,他們14年的艱苦斗爭牽制了數十萬日偽正規軍,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抗日戰爭,可歌可泣、英勇無畏的犧牲精神,是中華民族爭取獨立寧死不屈精神的集中體現。

  『很明了,這是一部以思想性、精神性見長的劇作。它以人的靈魂為主導,呈現的是信仰的力量。』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鄭亞楠認為,『在當下這樣一個消解英雄、躲避崇高的時代裡,《松》劇的播出對於當下價值觀的塑造,有引領的味道,直指人的靈魂。』

  哈爾濱文學創作研究所所長唐彪認為,《松花江上》是對民族精神的喚醒與弘揚,對民族情感的滋養與凝聚,對民族審美的培育與提昇。

  把脈『龍江創造』

  近年來,我省文藝事業在『文化興省』戰略的指引下,深入挖掘我省的歷史文化資源,在文學、影視、舞臺藝術領域精品疊出,精彩紛呈,景象喜人。本土作家遲子建的長篇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榮獲了矛盾文學獎,齊齊哈爾市話劇團的話劇《風刮卜奎》囊括了包括『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曹禺戲劇文學獎』、『梅花獎』、『白玉蘭獎』等國家舞臺藝術領域最高獎項。而《松花江上》的編劇、導演均為龍江人,該劇又是在佳木斯市拍攝的,再次突出了龍江特色,形成了龍江風格,彰顯了龍江氣派。

  與會的專家、學者普遍認為,我省類似抗聯文化等紅色文化資源豐富,但挖掘仍然不夠。應充分挖掘、利用這些紅色文化資源,緊緊把握當前影視藝術迅速發展的機遇,在全面推進各門類藝術創作的同時,不斷加大影視藝術作品的創作力度,推出更多的『龍江出品』和『龍江制作』的優秀文藝作品。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