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朝鮮族集體花甲禮的場面。 |
黑龍江新聞網訊 記者24日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在最新公示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我省申報的鄂溫克族瑟賓節、達斡爾族傳統婚俗、評劇、龍江皮影戲、五大連池藥泉會和朝鮮族花甲禮等6項成功入選。加上前兩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21個項目,黑龍江省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含公示)的項目已達27項。
5月17日,文化部在其官方網站上公示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推薦名單。在全國3136個報送項目中,最終有349項入選,其中新入選項目190項,擴展項目159項。
鄂溫克族瑟賓節是鄂溫克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每年陰歷五月中下旬擇日歡慶,屆時部落裡的男女老幼,穿上節日盛裝,相聚在嫩江邊的河谷草灘,共度佳節。傳統的瑟賓節民俗活動包括:祭祀山神(或敖包),民族歌舞表演,傳統競技,游戲,野餐酒宴,篝火晚會。其風俗形態原始古朴,獨具特色。
達斡爾族傳統婚俗富拉爾基罕伯岱村,是達斡爾族人聚集的村落,是黑龍江、嫩江流域最早的達斡爾族原始部落。千百年來,他們以漁獵、放牧為生,形成了達斡爾民族獨特的生活習俗和文化傳統。其中達斡爾族傳統婚禮就是先人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婚禮中有習俗、禮俗等傳統文化,並穿插著大量傳統民歌,提親時唱的『提親歌』,相親後的『思念歌』,出嫁時媽媽唱的『囑托歌』,婚宴中的『祝酒歌』、『醉酒歌』,及回門時唱的『回娘家』,表達了這裡達斡爾族人的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情懷。
評劇誕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在我國有較大影響的地方劇種之一,特別是在華北、東北地區流行很廣。善於表現現實生活是評劇的一個傳統。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評劇創始人成兆纔依據當地的時事新聞創作演出了《楊三姐告狀》、《黑貓告狀》等。黑龍江是評劇發展的一塊沃土,1949年後,黑龍江更湧現出了很多評劇名家,像劉小樓、喜彩鈴、吳素舫、碧燕燕等。
龍江皮影戲是以哈爾濱市為中心,活躍在黑龍江省的北方主要皮影戲流派之一。1951年,哈爾濱組建黑龍江省第一支皮影戲演出隊,主要力量系皮影戲藝人溫長淮為首的雙城縣皮影小組。目前,哈爾濱兒童藝術劇院皮影劇團是黑龍江省唯一專業的皮影戲演出團體。龍江皮影戲的唱腔屬於綜合體,由影調、外調和雜牌子組成。以【七字賦】、【三頂七】和【五字錦】等為基本影調,有『數著唱』、『疊著唱』等豐富多彩的板式變化,在其不斷進化中又大量汲取了東北的二人轉、大鼓及民歌小調等地方民間藝術的精萃,最終形成自己別具一格的影腔,既有委婉細膩之風,兼具高亢激越之美。
五大連池藥泉會五大連池藥泉會的活動區域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五大連池的南飲泉、北飲泉、藥泉山鍾靈寺和三池黑龍宮,部分活動已經擴展到五大連池的周邊地區,是達斡爾族、鄂倫春族、蒙古族、滿族和漢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以『敬天、娛人』為內容,以歌舞、祭祀為載體,含有歷史、信仰、民俗、藝術等諸多文化內容的傳統民間文化活動。五大連池藥泉會一般在每年的夏歷五月初四、初五、初六舉行三天。從初四開始,各種民俗活動陸續登場。
朝鮮族花甲禮花甲禮是朝鮮族群眾為60周歲老人舉行的生日宴會,是朝鮮族重要的人生禮儀。中國朝鮮族的花甲禮風俗大體形成於17世紀中葉。在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大批的朝鮮族移民遷入牡丹江流域,花甲禮在牡丹江市得到傳承和發展,存續至今。舉行花甲禮時,兒女們為老人擺壽宴,廣邀親朋鄰裡歡聚一堂,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並請專門人員用最好的食品、水果、米酒等擺大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