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衛農場的科技試驗田裡,農戶們正為插種秧苗忙碌著。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
東北網5月30日訊 今年,農墾建三江分局紅衛農場將整體搬遷居民點11個,總戶數達1363戶,建設住宅樓34棟,建設新型住宅50棟,總建築面積14.9萬平方米,是建場40年來建築面積總和的3倍。如何纔能使場區內低收入困難家庭也能買得起、住得起新房,能同他人一道安心享受整體搬遷帶來的城鎮生活?農場的決策者們精打細算起了『民生賬』,筆筆算到了百姓的心坎裡。
紅衛農場黨委副書記董喜介紹說,去年農場賣給居民住宅的價格是每平方米805元,而實際建設成本達到了1300多元,農場依靠國家補貼和配套資金累計補貼1700餘萬為居民減免了差額。同時為了集中資金建設,讓更多的百姓盡快搬進新居,農場壓縮開支,可緩建項目一律停工給整體搬遷工作讓路。
面對今年建材價格普遍上漲的局面,董喜表示,農場承諾新建住宅對百姓的補貼額絕不縮水。
為了讓低收入困難家庭搬進新樓,農場出臺惠民措施開闢增收渠道,為這一部分人群專門劃撥了『居民田』,以滿足城鎮生活消費需要。
董喜說,場區低收入困難家庭每個勞動力可領取50畝水稻田,按每戶可享受100畝以上水稻種植計算,每戶年收入可以達到4-5萬元。為保證『居民田』種植面積,農場采取了劃撥乾部承包土地,種植大戶『瘦身』等方法,整合清理出水稻田20餘萬畝。
這次整體搬遷中,居住在農場10連的劉士忠購買了建築面積87平方米新房。劉士忠有些難為情地告訴記者,以前住平房的時候環境是又冷又髒,取水也很不方便。那時候自己常常教育孩子要好好學習,等有出息了自己也好借上光住住樓房。
劉士忠說,農場的好政策讓一家人住進了樓房,用上了自來水,每天回家先洗上個熱水澡真的很愜意。要不是農場劃撥給他家120畝『居民田』,還真不敢買這房子。如今有了『居民田』就有了生活保障,現在每年刨去必要的開支還能結餘5萬多元,再也沒有後顧之懮了。
針對部分因身體殘疾而喪失勞動力的家庭,農場還新建了72套廉租房,這些家庭只需要每年交納少量的租金和包燒費即可搬進廉租房居住。
54歲的楊峰是前衛農場第一批住進廉租房的居民,此次整體搬遷中他得到了一戶建築面積70多平方米的廉租房。采訪中記者得知,楊峰的腰間盤嚴重損傷,老伴還常年患有精神疾病,平日裡一家人只能靠他打點零工維持生計,生活十分困難。楊峰說,要是沒有農場的好政策,自己根本就不可能搬進寬敞明亮的樓房裡居住,這放在過去真是想都不敢想。
據了解,為改善場區的生活居住條件,使城鎮功能得到進一步完善,農場還新建了水泥路13260平方米,加寬場部水泥路11750平方米,建設場部排水外網4500米,建設場部自來水外網4850米,建設供熱管網、農機大市場、農機具停放場、煤炭市場等基礎設施。
截至2009年底,紅衛農場的城鎮化率達到43%,人均居住面積為31.2平方米。到2012年,紅衛農場的所有管理區將全部搬遷至場部居住,人口規模超過1.2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