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8日訊 (記者 朱丹鈺) 2010年高考文科綜合科目考試已經結束,對於歷史試題部分,哈師大附中高三歷史備課組組長,中學一級教師展妍娜認為,今年黑龍江省首次實行新課程高考,歷史試題呈現出平穩過渡的態勢,充分體現以『能力立意』為主導的命題思路,堅持以問題為中心,運用新材料,創設新情境,注重考查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歷史學科意識。難度與09年寧夏試卷相比,略有提昇。主要是由於加大了試題的閱讀量,提高了新材料所包含的信息量和思維能力目標的層次;加之歷史主觀試題在最後部分,時間所剩無幾,思考時間不充分,倉促作答。
展妍娜老師說,試卷的結構與09年寧夏卷相同,客觀試題12個單項選擇題,每題4分,滿分48分。主觀試題部分包括必答題和選答題,滿分52分,以文字型材料題為主。選答題的設置是新課程高考新增部分,以選做題方式考查歷史選修模塊。選考方案是『4選1』,《歷史上重大改革》、《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四道分值相同的試題中,根據選修情況和學習情況進行自由選擇,增大了考生自主答題的空間,表現出一定的開放性,有利於考生個性化的展示。從試題難度看,選考試題的難度一般低於必修模塊試題,表現在文字的閱讀量、問題的設置等方面。
從試卷的特點來看,客觀試題『不變』的是,仍然是對主乾知識的抽樣檢測;第24題依然考查學生的人文素養。現在一些省、自治區的簡稱源自西周封國國名的是山東(魯)、山西(晉);第35題考查史學觀點和史學理論,以中日雙方對豐島海戰的不同記述,說研究者的立場會影響其對歷史的解釋。『變』的是加大了材料型選擇題的比重,命題的素材超出教材的范圍,如第27題明代土地買賣契約情況表,第28題亞裡士多德在《政治學》中對世上兩種形式的平等的解釋,第29題英國1782年的一幅漫畫等,著重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能力,理解就是當一個事物以另外的形式出現時,仍能夠抓住其本質。命題既依據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著重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在科學歷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主觀試題部分,37分的必答題,體現了近兩年新課程高考『小切口和深分析』的命題趨向。對比明清之際的中國和工業革命前後的英國,結合恩格斯的評論,闡述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發展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具備怎樣的『歷史前提』。從問題的設置來看,注重對歷史階段特征的考查,要求學生對模塊知識按照歷史發展階段進行整合,而且學生要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問題切人引導學生多視角、多層次、多渠道地審視和分析歷史問題。從選答題的內容來看,《歷史上的重大改革》的榷鹽法的內容主要依托材料,而且以文言文為主,部分考生閱讀會有一定障礙。選擇《20世紀戰爭與和平》的同學相對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