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2日訊 23路、201路、204路『紮堆』跑體育街、宣化街、友誼路,13路、8路、2路在道裡、南崗繁華地段重復站點多達6、7個,出門坐車要走半公裡纔到離家最近的站臺……仔細梳理哈爾濱市大公交的運行線路可以發現,許多大公交『紮堆』往一起跑;在跨區運行的線路上,一些公交車在主要街道上繞著大彎『長途奔波』,這些都給市民出行帶來了不便。
每跑3公裡
有1公裡『紮堆』
近年來,哈爾濱市做出很大投入與努力,進行道路改造與建設,增加新公交線路,改善公交設施,極大促進了公交優先,讓市民之『行』得到更大便利。同時,公交線路重復等問題,也影響到市民乘公交出行。一直關注哈爾濱市公交運行問題的省民建調研議政委員會副主任鮑功民,向記者介紹了省民建調研人員近日所做的一項調查:在哈爾濱市公交線路中,平均每2.8公裡就有1公裡線路重復行駛運營,也就是平均每臺公交車每跑2.8公裡,就有1公裡和其他公交車線路重復,造成公交資源極大浪費。在鐵路分割城區的部分,跨越鐵路的通道很少,沒有幾輛公交車在這樣的區域內運行,住在鐵路兩側的市民只能步行跨越鐵路出行。
從《哈爾濱公交地圖》上看,哈爾濱市公交線網輻射的形成,不是依靠公交集散點、線路交叉運行等主要方式構成,而是線路通過區段距離並行後再分散的形式完成。哈工大交通學院劉教授分析,這種公交線網輻射形式,是公交線路缺乏規劃和管理,主乾線路、支線、周邊聯通線路未能充分發揮作用造成的,這樣一來反而會使主乾線路客運能力下降,運力不適應運量。
坐一次公交
像坐『長途車』
重復運營、運力不適應運量、跨鐵路通道少等問題,既是現有道路客觀條件的限制所造成,也是哈爾濱市公交線網布局的落後性與局限性使然。據調查,目前,哈爾濱市公交線網布局是在1985年客流調查的基礎上規劃設計形成的。經過20多年的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客流方向、數量都發生較大變化,這個公交線網布局明顯已不適應客流量的變化。
據鮑功民主任介紹,就拿線路運行距離來說,目前哈市公交線路平均長度為13.10公裡,市民出行平均運距為4.4公裡,造成這種『長途奔波』的原因是受道路條件限制,哈爾濱市一些公交線路布局只能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貫穿於哈市中心區域,不得不讓公交車以較大的『曲線系數』在哈市主要街道上繞行。
三成市民家
離站臺半公裡
市民坐公交,都圖個省事、近便,都想找一個離家最近的站臺乘車出行。事實上,能『圖』上這個『近便』的市民並不多。據調查,哈爾濱市公交線路站臺平均距離為0.67公裡,而按交通部頒布的標准要求計算站臺覆蓋率僅為68%,也就是說,有32%的區域市民步行到站臺的距離有近半公裡。
除了站臺布局不合理,站臺停靠線路過多也是一個現實問題。記者調查發現,在哈爾濱市中心區域,每座公交站臺平均停靠公交線路6條以上,最多的達十幾條,造成站臺秩序混亂,上下車不方便。如大直街等主要乾道的某些站點,同時有十幾個公交線路的多輛公交車進站,影響交通順暢的同時,也給乘客帶來了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