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支持產糧大縣率先實現城鄉一體化
關於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一點思考 王巨祿
東北網6月21日訊 黑龍江日報21日刊發王巨祿『重點支持產糧大縣率先實現城鄉一體化關於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一點思考的文章,現全文轉發如下:我國共有1735個縣(市、旗),其中800個產糧大縣(市、旗)所產糧食就佔全國總產量的78%以上,對保證國家糧食安全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這些產糧大縣又絕大多數都是工業弱縣、財政窮縣。從黑龍江的情況看,按農業部核定的70個產糧大縣(包括墾區農場)中有43個財政收入不足億元,21個還沒有摘掉貧困縣的帽子,60多個仍靠財政轉移支付維持政府的運轉。近幾年由於國家取消農業稅和實行糧食補貼政策,農民的生活纔剛剛得到改善。但是,至今人均收入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3%左右。由於農業和其他產業的比較效益低下,以及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致使產糧大縣的青壯年勞動力大批外流,基層乾部形象地說『種糧主要靠703861部隊(老年、婦女和節假幫忙的學生)』,發展現代大農業已經缺乏起碼的人纔支橕。這些產糧大縣工業化、城鎮化進程與其他縣(市)特別是沿海地區大城市周邊縣(市)相比明顯滯後,城鄉面貌都比較破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問題仍然十分突出。
當前國家對糧食主產區提出保證糧食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產糧大縣把糧食生產放在首位,喪失了很多按照市場經濟要求選擇發展經濟效益高的非糧產業的機遇,這種狀況如果得不到重視和解決,長此下去,產糧大縣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將難以持久,國家的糧食安全將會受到挑戰,而且落實國家擴大內需、創造更加廣闊的農村消費空間、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可能是一句空話。近幾年來,國家對解決『三農』問題,雖然采取很多平面單項補貼政策,但從根本上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格局成效甚微。所以,產糧大縣的地方政府和農民迫切要求加速工業化和城鎮化步伐,帶動實現農業現代化,走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之路。胡錦濤總書記兩年前就指出,我們國家已經進入了一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新的發展時期,這是對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新判斷和政策取向的新概括,也是從根本上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立體化新思路。所以,我們建議,應該把全國800個產糧大縣,優先納入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試點范圍,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具體建議是:
一要政府支持、引入碳交易辦法,多渠道、多種方式籌集資金,支持產糧大縣城鄉一體化發展。當前,應抓住改革開放的歷史機遇,轉變發展思路和方式,以超常的措施,更加積極地支持農村發展多種所有制銀行、保險、擔保等金融產業,充分運用市場經濟的原理,多渠道、多種方式籌措資金,盡快擺脫城鄉一體化發展資金長期短缺的困境。目前,在不改變國家已有惠農政策的同時,可否借鑒國際上碳交易的方式,利用工業和農業之間比較效益的差異,以及二者之間碳排量的不同,在工業發達省份和企業與糧食生產大縣和農民之間著手探索建立一個碳交易平臺。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從全局考慮著手制定不同地區和企業的碳排量標准,按照高於糧食價格幾倍的浮動價格驅使碳排量高發區,根據工業用地不斷擴充面積和購買商品糧的數量在交易平臺上向產糧大縣購買所需的碳排量指標。這種公開交易既顯示了公平,又可以避免少數糧販子在糧食緊張的情況下,囤積居奇,破壞市場秩序。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有效緩解農村發展的資金瓶頸問題,和維護不同區域之間發展的公平性。同時,還能起到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人纔和企業在農村小城鎮發展二、三產業和公益事業的作用。有利於在全國范圍內更好地貫徹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發揮優勢,實事求是的原則,走工業化帶動城市化,支持農業現代化,進而實現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的路徑。
二要繼續對產糧大縣實施更加特殊的惠農政策。目前國家實施的糧食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惠農政策,是面向『三農』的普惠政策,在普惠基礎上實行特惠,纔能最終保證國家的糧食安全,因此我們建議對商品糧貢獻多、增產幅度大的產糧大縣還應制定更加特殊的優惠政策,以更好的調動產糧大縣種糧的積極性,提高農民擴大再生產的積累能力,從戰略上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同時,建議允許地方政府和農民根據中央解決三農問題的總體思路和政策精神,考慮地域不同和情況差異,科學配置國家的各項支農資金,克服打醬油的錢不能用於買醋的局限,集中力量、因地制宜解決本地群眾的強烈要求和影響發展的最迫切、最急需的問題。
三要優先加大國家對產糧大縣高產穩產農田建設的投入。產糧大縣往往都是高產窮縣,普遍缺乏對標准化農田建設的投入能力。黑龍江省雖然大多是產糧大縣,但有效灌溉面積僅有30%左右,遭遇乾旱年頭,糧食產量大幅度減產。建議集中國家財力盡快提高產糧大縣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徹底改變靠天吃飯、靠天增產的被動局面,爭取在5年至8年內使800個產糧大縣多數達到高產穩產、旱澇保收、標准化作業、規模化生產,在保證國家糧食安全上真正發揮主力軍作用。當前,農業增產增收的硬件建設題目雖然很多,但保證穩產高產的農田基本建設應該優選,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否則,過度分散的耕作方式,大片粗放經營的中低產田很難實現良種推廣、病蟲害防治、機械化作業、科學化管理、集約化經營的現代化農業要求。
四要鼓勵產糧大縣更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土地規模生產和農業集約化經營。產糧大縣人均耕地多,集中連片的土地面積大,分散的家庭承包形式已經難以適應農業現代化的新要求。必須深化改革,按照社會化、專業化、市場化的要求,創新規模化、集約化的經營方式。對這些人少地多、商品糧貢獻大的縣應進一步解放思想,針對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采取更加積極的政策,加快推進土地有序流轉,以適應農業標准化、現代化生產的需要,促進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和合理分流,使更多的農業勞動力在新的產業領域創業、就業。這樣還有利於緩解大城市就業的壓力,為實現農業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創造條件。當前,國家對解決『三農』問題的補貼很多,但基層在落實操作層面弊端不少,很多補貼資金用不到位,也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可否換一種思路,把各種補貼資金的使用和推動農業的社會化、專業化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經營聯系起來,引導農民改變傳統的生產觀念和經營方式。這比單純用行政和教育的力量推進發展方式的轉變效果要好得多,紮實得多。
五要進一步加大國家對這些產糧大縣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傾斜。產糧大縣多為吃飯財政,支持擴大再生產的能力很差,更談不上增加對城鎮建設的投入,基礎設施建設欠賬甚多。建議國家在『十二五』期間在普遍增加對小城鎮建設投入比例的同時,把這些產糧大縣優先納入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試點,統一規劃,給予更多的支持,力爭在一、二年內完成規劃要求,三到五年高標准地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為二、三產業和公共事業發展打下基礎,為農村剩餘勞動力在當地中小城鎮就業、創業搭建平臺,創造更多載體。如果國家對在農村中小城鎮從事二、三產業,特別是農副產品加工、食品開發、機械制造、倉儲包裝及物流等相關產業,在財政、稅收、銀行、科技和人纔支持上再出臺更多的特殊優惠政策,用兩個五年計劃或者更長一點的時間一定會使各產糧大縣從事農業人口明顯減少,城鎮人口達到縣域人口的65%以上,最終實現越來越少的人從事農業生產,越來越多的人進城從事二、三產業。大大加快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進而帶動農業現代化發展。
六要重視對產糧大縣農業和糧食生產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既然800個產糧大縣生產的糧食佔全國糧食總產的78%以上,在關系國家糧食安全上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那麼對這些地區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就凸顯格外重要。一是建議把全國800個產糧大縣的發展納入到國家層面的發展戰略,按照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思路,統一制定規劃,提出目標任務,制定實施政策和措施,用兩個五年計劃的時間趕上目前沿海發達地區城鄉一體化的水平。二是對800個產糧大縣在財政、稅收、金融等領域實行更加寬松和靈活的政策,為城鄉一體化發展創造更多的融資空間,以吸引更多的農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業和糧食生產及城鎮建設上來。三是不分所有制性質,凡是在城鎮注冊與農業和糧食生產相關的科技開發、制造、服務等企業在注冊資本、財政補貼、稅收減免、銀行貸款等方面一律平等享受特殊的優惠政策。堅決做到不因領導人的更替而改變,也不因領導人工作注意力的轉變而動搖。
改革開放30年,我國城市化發展的格局已經發生很大變化,沿海地區和大城市周邊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步伐很快。如果讓全國800個產糧大縣用10年的時間也能和這些地方一樣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步伐,我們堅信全國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都會發生深刻的變化,城鄉居民的收入差別必將明顯縮小,農村勞動力轉移和產業布局的平臺和載體會更加寬闊和多元化,國家的糧食安全也將獲得更加可靠的保證,我國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也一定會大大地向前推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