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柏龍(左一)與互友會成員出游(資料片)
到陌生城市求職,無論是衣食住行,還是選擇招聘單位、甄別用人信息,都是求職者的難題。近來,一個名為『互助求職網(簡稱互助網或互友會)』的網站興起,來自不同城市的人們通過這個網站成為『互友』,為對方提供自己所在城市的交通、住宿、招聘會等信息,甚至給異地來求職的『互友』做導游。目前,『互助網』已經有30000餘名會員,而最先提出『異地互助求職』概念並創辦該網站的人,是畢業於哈爾濱商業大學的貴州籍學生劉柏龍。
幫人指路
他想到異地『征友』
2004年,哈爾濱商業大學財政學專業大四學生劉柏龍和同學一起,奔波於哈市各大人纔市場及招聘會,一次次求職碰壁後,他產生了到其他城市『試試』的想法,但他也知道,選擇異地求職意味著不菲的開支,還要面對交通、住宿等難題。
2004年12月,劉柏龍遇到兩名手拿地圖的游客問路,他為他們指路,並介紹了哈市的一些特色飯店和景點。看到游客高興地離開,劉柏龍突然產生一個想法:『我的舉手之勞,對外地游客卻像「雪中送炭」,如果我在陌生的城市找到一個給我指路、介紹吃住的「朋友」,那在外地找工作也許就不會那麼難了。』
網友熱助他找到滿意工作
不久後,劉柏龍在網絡上建起了個人主頁,發出了『征友』啟事並把自己的簡歷、照片、成長經歷、興趣愛好、身份證號碼及電話等真實信息都公布在了網上。信息剛一公布,他的手機就響了。一位杭州的大學生半信半疑地撥通了劉柏龍的電話,後來他和劉柏龍聊得非常投機。『他熱情地邀我去杭州找工作,他還給我推薦了便宜又乾淨的住處、好吃不貴的飯館,以及可靠的招聘信息。』劉柏龍說,此後他的手機像熱線一樣,每天都有網友向他發出邀請。
2005年,劉柏龍一畢業就踏上了自己制訂的求職之路:北京-大連-上海-南京-蘇州-杭州-寧波,因為每一個城市都有『朋友』在等他。『到北京後,我住進了「小健」的出租屋;在上海,我和「陽子」住在他的大學宿捨;到了南京,「文文」陪我走遍了人纔市場……』劉柏龍說,找工作那段時間,異地『朋友』幫他用最少的錢獲得了最豐富的求職資源,2005年10月,他終於在南京找到了一份滿意的工作。
愛心傳遞他成了『小宋江』
『工作後,我很感激在各地求職時大家對我的幫助,於是我把求職經歷發到了網上,並承諾竭盡所能幫助來南京求職的朋友。』劉柏龍說,帖子發出不久,要到南京面試的寧夏網友小林就聯系他,希望得到幫助。『我當時既激動又開心,第一時間給他打去電話發出了邀請。』小林來到南京後,劉柏龍安排他住在自己家,還帶他品嘗特色小吃、陪他坐車去面試。最終,小林並沒有通過面試,但他臨走時對劉柏龍說:『回到寧夏,我要像你一樣幫助那些到寧夏求職的「朋友」。』
之後一年,劉柏龍陸續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一百多位網友,網友們說:『劉柏龍的熱情讓陌生的城市變得親切,他就是「小宋江」,他家就是「臥龍崗」。』劉柏龍的主頁也成了大家發布異地求職需求的平臺,還有人在他的主頁分享各地的招聘信息,網友們在他的主頁裡互相留言幫助求職。
幫人無數他找到事業方向
2007年初,劉柏龍個人主頁每天的點擊量都過萬,後來在眾多網友的支持下,劉柏龍自費購買了網站運行所需的服務器等設備,『互助網』於2007年5月1日正式開通,網站中的會員們稱彼此為『互友』。為了確保『互友』的安全,所有『互友』必須經過實名認證。
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互助網』,劉柏龍也開始感受到了維持網站運行的資金負擔。為了獲得資金同時保證網站健康運行,劉柏龍決定吸引用人單位發布招聘信息獲得資金,同時也能讓『互友』們得到用人信息。2007年6月,劉柏龍組織南京當地的十餘名『互友』舉辦了一次爬山活動,十幾天後又在長江畔組織了『互友交流會』……『互助網』開始被人們熟知,並得到了媒體關注,用人單位也隨之投入資金,『互助網』開始壯大。
目前,『互助網』已有30000多名注冊『互友』,每天在線人數超過5000多人。劉柏龍說:『我現在的工作就是全心全意幫別人找工作,不僅能幫大家降低求職支出,同時我也得到了一份充滿潛力的事業,我要讓它像接力棒一樣傳下去,我要把「互助網」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