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5日訊 記者從哈市各區城市管理局了解到,近期,哈市南崗區、道裡區、香坊區等幾個城區相繼投入近3000個新分類垃圾箱。分類垃圾箱的最高單價達到一千元,比普通垃圾箱價格高出至少三四百元。記者從采訪中了解到,此類昂貴的分類垃圾箱是空有虛名,與以往的舊式垃圾箱一樣,完全沒有起到分類的作用。
市民:不知如何分類
記者在觀察道裡區新陽路設置的多個分類垃圾箱後發現,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個桶內的垃圾都差不多,果皮、塑料袋、廢紙、塑料泡沫等垃圾混在了一起。23日中午,記者在長江路上看到,兩位學生模樣的女孩將吃完的飯盒扔到了垃圾箱不可回收的一側,當記者問及為什麼要扔在不可回收垃圾桶內時,她們說是隨便扔的,不知道應該分類。記者在哈市已設分類垃圾箱的長江路、珠江路、三大動力路、中央大街等街路段采訪了多位市民,很多市民都表示,雖然知道分類垃圾箱有分類作用,但具體到每天所扔的東西上時,經常不知道應該扔到可回收、不可回收哪個口裡。
環衛工人:可回收
不可回收一樣處理
23日下午1點左右,幾位正在哈市香坊區珠江路上清理路邊雜物的環衛工人告訴記者,她們也不知道如何對垃圾進行分類。現在隨處亂扔垃圾的現象還很普遍,如果市民都能將垃圾扔到垃圾箱裡,她們每天會減少三四個小時的工作量,她們完全沒有奢求市民還能做到垃圾分類。記者在萬達廣場上看到,清倒垃圾箱的環衛工人將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兩類垃圾都倒在一個容器內,當記者向環衛工人詢問垃圾為何不分類處理時,環衛工人表示,現在哈市沒有要求對垃圾進行分類,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都放在一起處理的。
政府部門:哈市無力
分類處理垃圾
哈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辦公室王處長表示,哈市從2002開始引進分類垃圾箱,2003年曾在哈市『金桂園』小區、『新苑』小區等幾處高檔社區進行垃圾分類的宣傳和試點,最後都以失敗告終。
王處長表示,城市垃圾分類處理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哈市目前不能做到垃圾分類主要是:資金缺乏、人力資源少、居民分類意識差等原因造成的。因哈市道路改造等原因,現在環衛工人工作量極大,每天都要工作十多個小時,每天如果能定時把各區的垃圾箱都清理完,就已經超負荷工作了,根本沒有多餘的精力對分類不清的垃圾進行分類回收。且哈市現在尚無資金建造終端垃圾處理廠,前期的垃圾分類最終都會進行焚燒和掩埋處理。雖然哈市目前做不到垃圾分類處理,但設置分類垃圾箱會強化市民垃圾分類意識,為以後做到垃圾分類回收打基礎。
經濟學專家:市政投資不配套會造成資源浪費
黑龍江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焦方義認為,垃圾處理是關系城市未來發展的重要民生工程,但現在政府重視程度還不夠,資金和人力的投入量都顯不足。垃圾分類處理和分類後的垃圾回收再利用是大勢所趨,城市的土地資源畢竟有限,如果垃圾處理不能加入到循環經濟中,單憑焚燒和掩埋的方式處理垃圾,最終城市將只能建在垃圾場上。焦方義表示,城市垃圾處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市政投入資金有限,可也不能只停留在做表面文章—設分類垃圾箱,卻無其他系統的配套工程相對應,那這份高額投入將是一種嚴重的浪費。鑒於現在市民環保意識的提高還需一段漫長的過程,就更需要相關部門加大宣傳、管理和投入,而不只是把工作停留在表面。